作者:言说三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yaoyan737)

还记得2012年的“末日”传言吓到了不少人···
至于这2012怎么就成了人类最后一天的,守一觉得,说不定是因为:

虽然这件事又成为了大家偶尔拿出来说说的谈资,可在所谓的“末日”面前,我们的恐惧和无力感却是真实的。
而人类需要一个坚不可摧的避难所,我们的数据和文献也同样需要。
现在,它们的避难所在这里:北极

斯瓦尔巴北极群岛300米之下,一个不再使用的矿井成为了存放世界数据资料的“北极世界档案馆”。

斯瓦尔巴北极群岛
这个档案馆由挪威的一家科技公司Piql,和挪威国有矿业公司SNSK合作创立(资料馆用的矿井就是他们家的)的营利性机构。

那资料通过怎样的方式保存?
Piql采用特地开发的“光学胶片”作为载体。

只需要将PDF、TIFF等文件格式转换成高密度、高分辨率的QR代码,然后用Piql的光学胶片记录下所有的元数据。
胶片可以存储纯文档、图像和音频等。

在胶片上的映射:

最终得到这样装着满满数据的胶卷:

恢复文件则可以使用数字扫描仪、开源解码软件等进行读取。

胶卷大小
此外,在矿井内零下5度的冻土层就像是一个天然的“恒温冰箱”,也十分利于胶卷的保存,据称至少可以保存500年。
所以,说它是数据的“诺亚方舟”也不为过。

北极世界档案馆在今年的3月27日已经开放,并有政府已经将历史文献放入其中进行保存。
同样在斯瓦尔巴群岛的,还有那座有名的“末日种子库”。它于2008年由农作物信托基金会支持成立(The Crop Trust):

夜幕下的种子仓库:

顶部亮亮的像水晶,漂亮~
只看这一部分像个巨大的电脑主机,但其实整体结构深入山腹:

“
据称,它的入口处比海平面高 130米。可以避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
内部120多米的走廊深不可测:

这里大约有1 亿粒来自世界各地的农作物种子,在地窖零下18 摄氏度的环境中保存:

因为丰富海量的种子存储量,“末日种子库”也叫“种子银行”:

采集的种子样本:

真空保存的种子:

虽然外号带有“末日”的前缀,但种子仓库并非只在那个时候才发挥作用。

它的建立也是为了保护植物和农作物所做的备份。

因为自然灾害、气候变化、战争等也会造成“植物的末日”,或者让一种作物就此消失。种子仓库就是保管人,保护着种子的多样性。

在2015年,战火之中的叙利亚提出提取种子“备份”的申请,这也是7年多来种子仓库首次“提取库存”。

不过,真希望我们别再因为战争而开启“末日种子库”。
人类在地球登顶文明,可在看到自己强大的同时,我们也深知自己的脆弱,于是竭尽所能,去保护所珍视的一切。
毕竟,全人类的终结尚不可知,可身边正在消逝的事物在我们的努力之下,也许还能被挽留住,让他们别提前离开。

物种灭绝墓碑
因为,正是有了不同的物种,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它们与我们相伴,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生命形态,不一样的大自然。

你眼中的“末日”,是什么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