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雪封门,那又怎么样呢?
徐则臣的书,我是读过的,第一次是《耶路撒冷》,读过之后才开始慢慢喜欢上这个作家。
当我理一理他的写作思路,就像网上说的那样,他的作品都是分成两条线,一条以花街为线,一条以北京为线,两条线进行有机的穿插与隔离,划出了了他独特的写作区域。
我最佩服的是他身处皇城,身为中国境内规格最高的杂志的主编,社会地位不言而喻。可他笔下的人物从未担当过拯救世界改变社会的任务,反而都是些社会的底层人物,这样对底层老百姓的体察与关怀就应该是一个中国文人应该做的事情,而这一点在很多的新作家身上已经看不到了。
底层的人民?什么才是底层人民呢?徐则臣选取了两个舆论的焦点:外来贴小广告的、办假证的。这二者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明摆着就是社会牛皮藓,是理应被铲除的对象,可在徐则臣的笔下,他进行深入的剖析与挖掘,从被欺凌的弱势的角度、从社会的边缘出发、从民间写作出发,将对他们的同情上升到了社会审判的方向,究竟是什么使这些人出现?这些人出现之后就应该完完全全被社会唾弃吗?
这一思想在他成名作《跑步穿过中关村》中以悲剧的形式达到了极点。这是一篇关于“京漂”一族的小说。作者在繁华的京城景象之下,展现了“京漂儿”这一特殊群体的阴暗、动荡、困窘而又不无喜剧意味的底层生活。“跑步”,为生存奔跑,有目标,有速度,有力度;以小人物身上洋溢着的旺盛向上的生命力,反衬其苦苦挣扎不甘沉没的悲剧。随着敦煌“跑步”的踪迹,读者可以穿越教育界、知识界、公安及工商管理界,连同广大市民的社会网络,窥见更为复杂离奇的世相。小说中,情节不断分衍,场景随机设置,通篇结构看似大写意,却有细致的勾描,足见作者的掌控能力。叙述语言娴熟、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而又自成格调。各种场景的变化、对话的淋漓畅快无一不显示出作者非凡的功底,以及内心深处对京漂一族的发自肺腑的了解。
如果说《跑步穿过中关村》是一次酣畅淋漓的饕鬄盛宴,那么《如果大学封门》就是一次围炉夜话的心酸温暖。这个故事被他诗化了,而且太诗化了。在小说《如果大雪封门》中,徐则臣再次聚焦“京漂”中的“小人物”:“我”、行健和米箩以贴小广告维生,严寒、贫穷和劫难并没有使他们消沉、倦怠,倒是“神经衰弱”这种“富贵病”令“我”苦不堪言。为了躲避鸽哨那“昏黄色的明晃晃的声音往我脑仁里扎”,“我”在驱赶鸽群时结识了少年林慧聪。这个瘦弱的、来自“南方以南”的少年在广场放鸽子,来到北京,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到一场大雪。天地间的这场“宏大叙事”让他觉得无比“壮观”,几乎有了“喝令三山五岳”的豪气。即使鸽子一只只丢失,慧聪面临着被二叔“炒”掉的危机,他惟一关心的却是天气预报中大雪将至的消息。不久,大雪如愿而来,“我”和慧聪爬上屋顶,而想象中“银装素裹无始无终、均贫富等贵贱、高楼不再高平房不再低”的童话世界却并没有出现。
主人公的梦想宏大而有卑微,正如徐则臣的写作理想一样。
不像陈忠实、贾平凹一辈的老作家,他们都是来自于社会,都是社会产生的伟大的作家,徐则臣的写作来源还有就是阅读。他曾经说过,他上大学的时候把图书馆的文学书籍都看了个遍,就像赌气一样按照字母顺序一个一个读了下去。确实,徐则臣走了一条与老一辈作家不一样的道路,一手抓着社会底层的腥香泥土气息,一手又手捧着世界伟大的文学作品。
当代杂志曾经这么说:徐则臣是70后作家无上的荣光。
推荐书目:《跑步穿过中关村》《耶路撒冷》《如果大雪封门》《王城如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