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损失厌恶”,说的是损失带来的痛苦,比收益带来的快乐要多得多。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痛苦甚至可以达到愉悦感的 2 到 4 倍。
1欧元试验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2780/de36054cbe1b8aa9.jpg)
有一个经典的试验——你会为1欧元付多少钱:
在试验中,两个人竞拍人皮特和迪特要在一次拍卖中为1欧元出价。额外规定:竞拍结束后,不管谁赢了,都需要付各自最后的竞拍价,但只有出价最高的人可以得到1欧元。
竞拍开始了。皮特出10分,迪特出20分;然后是50分、60分;70分、90分……
这时,迪特心想,“如果我不继续报价,我就会损失80分;如果我出1欧元,尽管我不赚,但总比亏1欧元要好。”
但是迪特也不傻啊,他想:“如果我不报价,我就损失了90分!尽管现在已经不赚了,但我如果出价1.1欧元,我只损失10分。”
就这样,这个1欧元最后被拍出了3欧元的高价。
沉没成本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2780/a83fd1e9b51284bb.jpg)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用经济学的一个理论也可以解释——“沉没成本效应”。它说的是大多数人会将“已经为一件事情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或者金钱”作为理由,继续做一件不理智的事情。
这种现象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物理反射。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区域叫“伏隔核”,它在奖赏、快乐、笑、成瘾、侵犯、恐惧及安慰剂效果等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我们受到损失的回路是这样的:
- 有一个损失事件发生;
- 身体分泌出一些神经递质;
- 大脑的伏隔核接收,进而出现电闪雷鸣般的恐惧反应,“这太不爽了!我要挽回损失!”
- 付诸行动。
这个过程就像膝跳反射一样是应激反应,我们的理性大脑根本就没有机会思考,行动已经做出了。
怎样来克服呢?
淡化损失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2780/9f46dfa100213ed7.jpg)
既然是人体的本能机制,就不可能快速克服。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打断作用的回路。
事后的总结通常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可以采用这三种方法:
第一,警惕这些语言“我已经做了这么多”,“我投入了这么多的……”这些自我内言出现时,告诉自己,我好像是又受到“损失厌恶”效应的影响了?
第二,尽量降低损失带来的痛苦感,真实的评估损失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而不是现在的感觉。换句话说,我们要用未来视角替换当下的情感视角。
一个习惯不可能消失,它只能被替换。所以,我们要重新建立一个反应回路。当我们已经觉察到损失事件的时候,不考虑损失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客观的来衡量这个损失,通过客观衡量让大脑恢复理性。
这个量表是美国社会学家伦西斯·李克特发明的,是一种心理反应量表,它一般有5-9个等级,可以对对象、行为或事实进行语言描述。比如下面这个表: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2780/99b435867a090bb0.jpg)
评级分为几级,以及怎样表述,可以根据个人实际进行修改。当我们客观的描述当前的情境时,我们原本短路的理性大脑这时可能就开始工作了。
第三,把自己当时心里的想法全部说出来,或者写下来,在说或者写的过程中,痛苦的情绪慢慢就被瓦解了。
思考时刻
你在逛街时,有没有遇到“损失厌恶”最坑的一句话——“来都来了……”?
你在生活中还遇到哪些损失厌恶的情景呢?我们一起交流下呗。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2780/a99b5cb48de4fc5e.jpg)
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持续的行动”才是!
我是陶肚,每天陪你读点书。如果喜欢,请帮忙点赞或分享出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