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我家院子的西南角,长着十几杆高约数丈,修直挺拔的绿竹。这是七八年前,父亲托人从别处寻得的。我估摸着,这可能就是南方有名的毛竹。它是一种大竹,直如擀面杖。竹节长,颜色青翠,表面极为光滑,有一层浮霜,用手指可以直接在上面写出字来。长成的竹子有十几米高,须仰视才见。现在,竹枝和竹梢已经扫覆着邻居家二楼的房檐了。邻家可以透过北窗的疏竹,看到我家院子里的光影流动,花木扶疏。
绿竹半含箨(tuò)这些大竹,生长很快。从最初的两三棵,已经荫(yìn)成一大片了。竹根横着在地下走,向四面八方伸展,往往在意想不到地方钻出来。堆放的木柴垛后面,邻家墙根下,养睡莲的水缸边,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探出半杆嫩竹,或者冒出一棵笋尖来。由于竹子长势太快,直接影响了周围蔷薇、月季的生长,它们着花渐渐稀少。于是妈妈多次催促父亲把竹子砍掉一些。我知道路北边一家邻居原来也在墙角种了些竹子,是那种丛生的小竹,约有一人多高。由于院子里少有人住,一二十年了,竹子已侵占了大半个院子。
于是父亲用旧瓦在土里砌起了一个方形的池子,为这片竹子界出了生长范围。父亲还及时“间苗”,使竹林里有一个疏朗通透的生长环境,保持空气流通和适当的光照。父亲说,竹子长得很快,一天能长一尺多高。我们都不大相信,觉得太夸张了。
但事实是,一棵半人高的还裹着箨(tuò)衣的嫩竹,一两周以后我们再回家,已经认不出它了——它的竹梢已经齐着了邻家二楼的房檐,融入整片竹林了——使人不得不感叹它生命的伟力。恰似男儿女儿好看时。这种大竹更近于青年——不管是英姿挺拔,还是亭亭玉立,都是蔚蔚离离,泼泼洒洒,自由自在,别具一种神采。
2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在古人眼里,竹高出墙,花覆书床,都有一种自在的禅意。作为岁寒三友和四君子之一,竹子有龙种、此君、青士、郁离、明玕、绿玉、绿卿、碧虚等各种别称和美称,千百年来备受人们喜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深刻的象征意义。
在历史上,竹简是隋唐之前主要书写材料,也是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早且最长的书籍形式。正是由于竹简的出现,才得以成就中华文化的第一次辉煌——百家争鸣的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古圣先贤的思想文化能流传至今,为后人所见。竹简和木牍为我们保存了大批的古代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牍上的。或者可以说,正是竹简,使中华文明成为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故此,竹简对中华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可以说居功至伟。
不仅如此,古人还赋予竹子以人格意义。“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仍虚心”,“值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竹子的高风亮节,虚怀若谷,峻节凌霜,宁折不弯,清秀俊逸,竹报平安等品格,使人在所有的观赏类植物中,对它独存一份深深的敬意。更有那风来疏竹——竹子在风中瑟瑟的清音,在月下淡淡的素影,都令人赏爱不已。这些美好的品格和文化意蕴,已经深入到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中,自古以来是每一个中国人所熟悉和了解的。
‘’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辉,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杨振声《书房的窗子》
3
文人墨客爱竹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东晋王子猷(yóu)。子猷名徽之,为王羲之第五子,生性落拓,酷爱竹。他的一句“何可一日无此君”,使竹子“此君”的别称流传千古。如北宋释智圆《庭竹》有云:“移去群花种此君,满庭寒翠更无尘。暑天闲绕烦襟尽,犹有清风借四邻。”
苏东坡作为一代文豪,他的人生志趣与行为方式,对后世的影响自然非同一般。“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或许受此影响,中国历代文人大多有种竹的雅好。绿竹婀娜,可助风雅,竹篱茅舍,亦平添一段野趣。古代读书人除了在自己的屋舍书斋旁种上竹子外,还常常以“竹”为题吟诗作画,寄寓人生情怀。
苏轼爱画竹,有其表兄文与可的影响。文与可被誉为画竹第一宗师。苏轼曾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在《文与可画筼筜(yún dāng)谷 偃竹记》中,苏轼阐释了自己对画竹的体会:“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hú)落,稍纵逝矣。” 胸有成竹的成语即由此而来。
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书画“三绝”,尤爱画竹。他长期仔细观察竹子在各种天气条件下的表现,所以他的画意境高远,匠心独运,画出来的竹子意态万千,俯仰生姿,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非常人所及。对此,郑板桥在一幅竹画上,有一段“夫子自道”: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竹为良朋佳友,惠人颇多。也许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在生活实用、园林建筑、精神文化等方面,对我们华夏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