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分三六九等的,上至奥斯卡最佳,下到AV Open年度大赏,当中夹杂了无数不同层次的作品类型,以满足观众不同需求。
综艺节目亦如此。
唱歌的、吐槽的、做游戏的、相亲的、调解的……不说它们有贵贱之分吧,至少也有雅俗之别。
阿玛最近在看《国家宝藏》,喜欢得一塌糊涂,所以想乘此时机,和大家扯扯那些我赞的和我烦的综艺节目。
以下内容纯属个人喜恶,不喜当然也可以喷,但如果喷得太low,小心暴露自己……
个人会把当红的几大综艺形式归为几类:
拔高型、扯淡型、加戏型、自嗨型、意淫型和八婆型。
拔高型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还是有一些综艺重视教育性的。
比如《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国家宝藏》,相比取悦观众,它们更注重的是提升观众的文化素养;而观众则可以通过看电视来“拔高”自己。
毋庸置疑,这类综艺级别最高,不仅有市场价值,更承担着一份社会责任。
就拿《国家宝藏》来说,它把几年前就“死透”了的文博类综艺,玩出了新高度。
文博综艺并不少见,阿玛印象最深的是以前王刚拿锤子砸“文物”的那档《天下收藏》。
持宝人掏出藏品,一堆专家围着它逼逼。鉴出真的,估价百八十万,持宝人脸上笑开了花;鉴到假的,当场一顿砸,观众权当看了场戏……以往的这类节目,把重点都放在了“这玩意值多少钱?”上,不说它三观不正吧,但难免有一点点小俗。
而《国家宝藏》一下子把文博玩到了顶级。
拿出的国宝《千里江山图》、各种釉彩大瓶、石鼓件件无价,而这些无价之宝的持宝人,是整个中华民族。
看得那叫一个“我光荣”。
《千里江山图》
节目以“明星演绎+专家讲解”的形式,向观众科普国宝的前世今生,表面上是在说“这件文物有多牛逼”,实际表达的是“中华民族有多牛逼”。
阿玛看后,一股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油然而生,我更爱国了,我被“拔高”了。
扯淡型
把扯淡包装成栏目,就叫“脱口秀”。
别说扯淡贬义,在阿玛看来,扯淡也是讲水平的。
并不是只有近些年的《吐槽大会》《奇葩说》才叫脱口秀,这种节目形式很早就存在。
阿玛小时候,全家人都很喜欢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后来变成了《小崔说事》。年纪小的读者也许没看过,但一定看过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合作的春晚小品《小崔说事》。
那个年代,“吐槽”这词还没引进,也没那么多网络段子可供抄袭,脱口秀凭的是实打实的语言技巧。段子易寻,段子手难觅,所以以前能扯淡的节目并不多,个人有印象的只有崔永元。
随着互联网普及,“强装幽默”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各大电视台都出过以尬讲网络段子为主题的栏目,如刘仪伟的《东方夜谭》、高博的《今晚》……这些毫无特色的栏目当然……
都没能长命。
让“脱口秀”迎来“第二春”的,是很多人不喜欢的周立波。
别说,凭借惊异的语言天赋,他火了,也顺手让东北人民又火了一把。但那只是爆款,并非长销款——以“地域歧视”为特色的综艺,怎么能长命。
此后,周立波的套路被很多人发扬光大,《金星脱口秀》继承了他单人胡侃的节目形式,《暴走大事件》沿袭了他吐槽时事的节目主题(显然暴走才是真·吐槽时事,更上了几层楼)。
虽然《金星秀》好像更短命(幸好“暴走”已经被抢救过来了)。
别的路数咱不懂,总之,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做节目,请记住扯淡的基本原则:别开地图炮!
加戏型
从以前的《超级女声》《中国达人秀》,到现在的《中国有嘻哈》《演员的诞生》……个人会把所有选秀、舞台PK类综艺,都归为“加戏型”。
所有这些节目的本质,都是“舞台表演”。
唱歌也好,演戏也好,胸口碎大石也好,这些节目原本的重点应该是在“表演”本身,但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节目中容易引发关注的,往往是选手和选手撕逼、导师和导师撕逼、粉丝和粉丝撕逼之类的台下因素。
在《超级女声》《我型我秀》那个年代,我相信这类节目的初衷或许真的是让草根也能逐梦演艺圈。
但在同类节目大泛滥的今天,节目组早已把重心放在了各种旁门左道上,选手惨绝人寰的身世、导师感人肺腑的教诲……这些“加戏”,成了此类综艺的精髓。
也出现了各种奇形怪状的“走场专业户”,轮流换平台,反复讲述着自己的凄惨逐梦故事。
尽管拒绝走场专业户的《演员的诞生》,已经是其中精品,但老实说阿玛还是有地方不信:
章子怡和宋丹丹几次三番争锋相对,这是未经脚本引导的自然反应?
假得离谱的是《中国好声音》,以前经常听到选手会说这样的话:
“很高兴今天能见到杰伦老师,
我是听杰伦老师的歌长大的!
真的非常喜欢你!
所以,
我选择,
汪峰老师!”
而且,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加戏型”综艺成了过气明星的“回春丹”,许多早已拿不出作品的明星通过担任“导师”来垂死挣扎,拼命让自己重返大众视野。
尤其在一些财力较弱的地方卫视,看到那些山寨综艺中的明星评委导师,我总会问这么一个问题:“Who areyou?”
也许“加戏型”综艺对很多明星而言,应该换一个名字……
“续命型”。
自嗨型
有的综艺节目,没有故事,也没有任何文艺形式,但就是能让观众产生无中生有的欢乐,就是“自嗨”。
自嗨最方便的手段是……“做游戏”。
从以前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到现在的《极限挑战》《奔跑吧兄弟》,游戏场地从室内搬到室外,明星们玩得嗨,观众们看得也嗨,这种节目没法“拔高”你,但可以通过同理心传递实实在在的快乐。
和Sir不一样,个人反倒是喜欢这样“纯粹”的娱乐形式,估计明星们应该更喜欢……
“自嗨型”对于明星的增值最大。
相比演了什么戏、唱了什么歌,这年头参加综艺更容易红啊,许多年轻演员完全就是在靠“做游戏”保持热度,这算是新时代艺人业务重心的转变趋势吗?
放心,小鲜肉我是不会喷滴(喷了掉粉……)。
找个大叔来举例吧。
孙红雷,公认的实力派,出道十几年塑造过无数经典,可就是没大红。
如今他总算红得路人皆知,可原因不是《潜伏》,不是《全民目击》,而是“《极限挑战》+瓜子二手车+贪玩蓝月”。
如果说“加戏型”是“续命药”,那“自嗨型”就是“大补丹”吧。
意淫型
“意淫型”,指的是求职、相亲那一类,具有一定社交功能的综艺。
阿玛小时候看过一档综艺叫《相约星期六》,是一档相亲类节目。那时的相亲还比较含蓄,有各种游戏环节以考验嘉宾的默契,最后男女嘉宾通过写牌号选择心仪对象。
怎么说呢,整个过程含羞带臊的……
那时毛都还没长齐的我,也能边看边理解到一些人际互动的欢乐,就和看“做游戏自嗨”没什么区别。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人效率高了,《非诚勿扰》《百里挑一》《非你莫属》……直接把节目形式设成了“一堆男的挑一个女的”、“一堆女的挑一个男的”、“一堆老板挑一个员工”……
简直就和东莞三温暖一样目的明确。
对嘉宾而言,参与这类节目真的能帮助他们找对象,找工作?权当我信一半吧。
而自身利益毛线不沾的观众,图的又是什么?看它们能提升撩妹、求职技能吗?
当然不能!
个人理解,这些节目的趣味点在于让观众看到一幅纸醉金迷的图画,画上各种靓男美女,各个年薪百万,看着别人家风情月意,自己也不由得爽起来……这不是“意淫”是什么?
八婆型
通常情况下,这类综艺你很讨厌,但你的爸爸妈妈也许很喜欢。
我指的是《爱情保卫战》《新老娘舅》《钱塘老娘舅》《金牌调解》之类的调解类综艺。
我深度怀疑,这些都是中国人发明的……
“调解”本是一件有正面意义的事,可这类节目的重点从来都不是“调解”,而是“撕逼”。
每一期的故事一定是父不慈、子不孝、儿媳是个婊、丈母娘很霸道、爷爷奶奶没人养、30平米的房子大家抢……
节目将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各种乌七八糟的负能量搬上舞台,供人观赏(顺便产生一下优越感?)。
而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的,有可能是有一定资历的心理学、社会学专家,可更多的只是普普通通的社区老头、老太,本身的文化水平就令人堪忧,还要以一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的口吻教观众做人。
……这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当然不能!
这类节目夺人眼球的点,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看热闹”。
让观众以市井小民的姿态看别人家吵架,跟着一块儿激动、一块儿气愤,通过情绪上的刺激产生快感,唯恐天下不乱。
以上综艺各有各的价值,唯有这最后一类……“八婆”这样的词送给它都是褒义。
我是阿玛还想啰嗦几句的分割线
其实,相比只是“讲个假故事”的影视剧,综艺的社会属性更深、更直接。
它没有“本故事纯属虚构”这样的抬头,节目内容打造出的“真实感”,多少会对很多无知观众,产生等量的真实暴击。
所以啊综艺制作者们,策划需谨慎,因为观众真没你们那么心机婊:
别一不小心,成了“假梦想”的教唆犯,“低级偏见”的制造者,“负能量”的贩毒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