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说到了“沉默的大多数”这个概念,我不知道这个理论是谁首先提出的。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一个事件发生了需要在网络上征求大家的意见,网友们留下了几千上万条的评论意见。我们可以简单方便并且迅速的收集到了很多人的想法,这是互联网科技时代的产物。
我们顺利的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就是去收集社会公众对事件的想法,然后通过公众的意见可以帮助自己去处理这个事件,这是最好的我们处理事件的方法吗?
答案就是不一定,因为在中国存在一种沉默的大多数的现象!

我们不用质疑网民的留言,这是对于我们很好的参考资料,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相信网民经验,虽然有几万条意见,能够在其中寻去找共性的东西。
我们同时还要想到沉默的大多数这个群体,他们看到这个事件的时候,他们在自己的大脑中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他们和在网络上留言的网民不同,他们有想法但是没有说出来,就是没有在网络这个公共空间了发表自己的看法。
所以我们就不能忽略他们不发声的存在,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只是看了看别人的意见 ,而自己却不发声。
这些人为什么不发声?

像是一部默片电影一样,我们看着图像需要自己在大脑中为这个电影写下字幕,每一个观影的观众写的字幕也是不一样的,这也就诞生了默片电影的二次创作。
沉默的大多数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呢?
不想说、不能说还是不敢说等其它的原因,这还需要更深入的去研究。在公共关系的课程上,老师也讲述了这个问题。
说出来的不代表准确,沉默的也不代表是错误的。
但往往好像沉默的大多数代表的就是对的,但是因为没有说出来就采用了错误的意见,这是一种得不偿失。当然这个问题很复杂,到底谁对谁错的问题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明白的。网络真的是利弊共存,我在网络上就撞见了感动的事!

无意中看到了普希金贴吧还有海子贴吧,在这样一个诗人都死去的年代,金钱在腐蚀着我们的灵魂和肉体的年代,还有人在读诗、在贴吧里讨论海子。我想这也是对海子和诗歌的一种怀念,毕竟读诗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还有就是博客,陈丹青的博客几年前就停止更新了,网民还是络绎不绝的去看陈老师写的文章。
深圳的自杀九零后打工诗人许立志,他已经去世几年了博客还依旧活的很好,人们还在读着他写的诗。我相信天堂的他还在继续写诗,可惜我们看不到了。
农民诗人余秀华也在写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她的诗歌,我想这些都证明了诗歌还是没有死。中国十几亿的人口,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有人在写诗和读诗,如果全世界只剩下一个人,那就是诗人!

这就是沉默的大多数,我们一直在强调诗人死了,我们确实长期忽略了正在默默的读诗的人。
沉默的大多数,这个特别的群体,在中国不知有多少人。他们更愿意做是隐形人,我们不容易发现他们的踪迹,但是他们一直存在,和我们一样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
他们的存在是合理的,可能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