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生笺释南京之败,以为原因是马进宝鼠首两端所致。是先生爱屋及乌,因郑成功为牧斋弟子,雅不欲其心血三十余年化为泡沫也,然事实就是成功有误。孟森《明史讲义》言:夺取镇江后,张煌言“以偏师先下仪真,且与成功部将劝据镇江断南北之冲,使南都坐困。成功不从”;“成功轻敌,纵酒驰备,煌言与甘辉苦谏,以严城师老,猝”不得拔,必生中变,令改图,复不纳”。孟先生亦言南京之败,实由成功轻敌自傲有关也。
老辈先生,受训于庭,恪守“耳不闻之非,日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是以南京之败,检讨不细。顾诚先生《南明史》直言不讳,分析如下:其一,打下瓜州,若听取部下意见,舍舟步行,直驱南京,迅速攻城,有可能拿下金陵,则无论军事、政治、经济皆主动地很。其二,郑成功主要是犯了轻敌的错误,导致满清可以扬长避短。满洲马匹可以快速反应,利于野战。郑氏水军,火器充足,利于攻城。而成功坐失良机,等满洲马军集合,其优势灭也。另,此时如若不攻城,当派兵接管南京周围之州县,防止满洲增援,但不为也。其三,郑氏嫡系部队遗留海盗作风,动辄掠杀,大失民心。
顾诚先生总结曰:郑成功最大的失策是私心自用。南京战役显示了他的兵力相当强盛,当顺治十年、十一年李定国、孙可望军威大振时,郑成功若真心拥戴永历王朝,亲率主力夹攻,江南必下无疑。可是他始终按兵不动,直到清军占领贵州,永历朝廷已经很难招架的时候,他才大举进攻南京。换句话说,郑成功的复明是以他自己为首的“明”,在西南永历朝廷兵势尚强时,他绝不肯出兵配合作战;他自以为最聪明的战略是西线明军败退已远,又牵制着清军主力时,大举出兵收取江南是最佳方案。相对于清廷权威集中,用兵总能着眼于全局,则是最坏的战略。
顾先生为49年后最出色的史学家之一,他们所受的教育,无所畏惧,对史书和历史人物可以从容从实判定。历来史书以为郑成功之功业不可磨灭,大赞其为国为民,极少言及其私心自用。顾先生从彼时全国形势上谈及此点,是先生史识也。
以是观之,南明之权威,不是我辈所想像令行禁止。其各派本无联系,以微弱之中枢,调令之坐大之各派,其亡也固。
顾诚先生对梁化凤、蒋国柱此役胜利后之描述,浑不似国家之军队所为也,即便是满洲入关前,亦不以杀掠为重也,正与陈寅恪先生笺黄媛介相验证。足征梁蒋虽为汉人,其行为不下蛮夷。这类道德之劣币驱良币之行为,吾国历史比比皆是,惟满清为最耳。由是观之,郑成功之误,大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