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⑴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在世上走一遭,如果不能留下美名,就像进了宝山却空手而归。那么,如何才能留下美名?当然,就是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⑵只有坚持恕道,替他人着想,为社会做贡献,才能真正的留下美名。人类文明史上,帝王将相多如牛毛,却无人能及孔子、释迦牟尼、耶稣等圣人的美名。可见,美名只与德行有关,而与富贵贫贱没有一丁点关系。所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张问:“读书人怎样才叫做通达?”孔子说:“你所指的通达指什么?”子张回答说:“在国中做官一定有名声,为大夫做家臣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闻名,而不是通达。所谓通达的人,要质朴正直,好尚礼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对人谦恭有礼貌。这样的人在国中做官一定通达,为大夫做家臣一定通达。至于闻名的人,表面上好像主张仁德,而行动上却违背仁德,还以仁人自居而不怀疑。这样的人,在国中一定闻名,在大夫封地一定闻名。” ⑶
人应该追求美名,但是,不能把美名当成终极目标。如果那样的话,就可能为美名所累,违背仁德,成为“伪君子”。因此,孔子主张以“达”为基础的“闻”,取得名副其实的美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⑷追求美名的原则是“美美与共,各美其美”,达到共生共赢的目标。
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出名要趁早。孔子说:“总寄希望于以后再做事情的,就太可怕了。今天以条件差为理由而不努力,你怎么知道将来不像今天一样(条件差)?四十、五十岁还没有名望,这一辈子就没什么让人敬畏的了。”⑸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⑹在孔子眼里,以“谋食”为目的的技能多是“鄙事”,以“谋道”为目的的修行才是“正途”,人生只有一个终极目标,就是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仁者。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⑺所以,人的技能不可贪多,一项足矣。知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也学不完。智慧是简约的,一通一切通。人生最大的智慧是什么?就是放下私欲、成见,最后要把“放下”也“放下”,把空也空掉。所以,孔子说:“我有知识吗?真的没有知识呀。有村夫问我问题,我就先“站在鄙夫的角度换位思考看问题”,然后“跳出问题看问题”,然后再站到更高的“仁道”、“中庸”的角度看鄙夫以及鄙夫的问题。最后,我再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很快就会把问题搞清楚。”⑻
学习孔子,我们就应该树立“计天下利”的人生追求,沿着“一生只做一件事情”的路径,不断提升人生智慧,达人达己,团结和带领周围的人实现人生价值,最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闻达”。
【注释】⑴见《论语》15.20。原文是: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所担忧的是:离开人世后,名字不被人颂扬。”
⑵见《论语》4.5。原文是: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⑶见《论语》12.20。原文是: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⑷见《论语》6.30。原文是: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⑸见《论语》9.23。原文是: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⑹见《论语》9.6。原文是: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⑺见《庄子·内篇·养生主》
⑻见《论语》。原文是: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