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终于是落幕了,也迎来了人们想要的大结局。不过,直到现在我依然没有看一集《人民的名义》,原因有两个:1.实在是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去看;2.如果没有表现上佳的侯勇撑场子,其实整个剧真的一般般。而且有很多的荒谬的地方,具体的剧情大家可以感受。而此前所认定的“荒谬”,其实却是货真价实的“真实”。更可悲的是,它也许是一种“荒谬的真实”。这热播剧在完成“揭黑反腐”的光荣任务的时候,顺便也把一些官场潜规则用“洗白”的形式完完整整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整部剧,揭示的一些东西,的确有些让人“让人不寒而栗”。
1.权力的魔力
正如资深媒体人黎岩所写的那样:“电视剧里毫不避讳官场中的人际网络以及它能够给身在其中者带来的便利,毫不避讳来自普通阶层的官员和世袭阶层之间的差异,也毫不避讳在权力场上的分层制,以及权力能够给人带来的无所不在的便利。”展现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孜孜不倦的追逐着权力,多少人为此不惜铤而走险。其实,权力的本质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无限膨胀。当然,不可能就这样一直膨胀下去,它有一个自己的边界。一旦权力膨胀到去触碰和超越这个边界的时候,那么问题就出现了。
无论是陈海以从容的姿态叙述世袭阶层在官场上的挥洒自如,还是侯亮开车追击省委常委专车的胆量,都把权力给人带来的“勇气”和胆量刻画的淋漓精致。不过荒谬的是,这些都被塑造成正面人物的嫉恶如仇和刚直不阿。从这个角度上讲,这确实是一部针对现实、精心制作的“良心剧”。
2.北京折叠的现实版
还记得北京折叠吗?这部在16年获得雨果奖的最佳短中篇小说,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上流、中产和底层的三个阶层。整个城市尺度的空间和时间双重折叠意向恢弘,映射的是当代社会以及阶层割裂的现实。正所谓上流狂欢、中层撕扯、底层挣扎。
《人民的名义》也是如此,几辈人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社交关系和权力网络,让整个剧情里的逻辑陷入一片看似混乱却与现实超强吻合的反讽里(黎岩)。上层的一切似乎都理直气壮,这是我们很多剧的惯用手法,总是把上层的一切任性粉饰地那么冠冕堂皇,言之有理;而来自底层的人性之恶却总要纤毫毕现,祁同伟就是最好的例子。似乎,底层就应该安于现状,不要妄图向上攀登,你的越界在官场是大忌,会受到权力的惩罚。而太多电视剧,最后把底层渲染的,好像底层就应该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似乎把这个两千年来的循环,又一次借助《人民的名义》呈现给我们。但是这种用心之下传递出来的信息反而让人更加不悦,因为它呈现的是现实中的积重难返。
3.黑暗的现实
尽管,《名义》以反腐功绩为主旋律剧,旨在弘扬社会的正能量,但是整部剧依然贯穿着各种黑暗和尘霾。就像一位朋友跟我留言的上一篇文章,整部剧的底色和基调太阴暗,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其实,这并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所有人都对这些事情感到习以为常——按照不同职位就应该依次落后半个身位,无论商业场所还是公权力都可以顺畅地被居高位者随意调用。
换言之,人们的习以为常和冷漠,甚至是不自觉的维护权力的价值和局面,才是真正值得每一个人反思和警醒的,否则我们逃不出几千年的治乱兴衰。希望不要像《阿房宫赋》所描述的那样,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这一次,应有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