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就如煮粥。在把米撒进锅里,我们就心怀愿景的梦想着粥已黏糊,散发着香甜。可是粥可以根据时间和米的蒸煮达成所愿,学生却有自己的思想,有时不能按照我们的想法那样去走上我们这样预设或者预想的轨道成为我们所希望的那种模样。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大概就是心怀希望,多为孩子创设改变的态度或者改变的机会罢了。
认识孩子其实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时候并不是把人名对上了,我们说啥,学生就干啥的那种自以为就对他懂了。孩子的特点,加上自身性格的复杂,有时候显示是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并加以关注,然后主动上心的。有时候就是那么偶然和巧然,才会让我们去记上心头。但是平时的现象有时候就是班级的现象,停留的层面就是对他的管理,希望他改变罢了。
还记的当初是孩子的作业没有写完,那么少的作业,仅仅是练习册而已,孩子都没有写完。从教过孩子的老师和以前的同班同学那里了解,孩子也是以前也是这个样子。有点慢,比较肉大概就是当初的印象了吧!中午的时候留一下,补下作业。孩子家长过来一下,也沟通一下情况。家校联合,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
只不过父母过忙,有时候还真的是兼顾不了孩子那么多。再加上小学高段,父母也辅导不了孩子学习。有时候在家里也只能多说孩子两遍,快点学习。可是孩子在家,腰杆一般都比较硬,父母对他们的态度有时候还真的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用不太听话或不好管此时再恰当不过。其实父母也知道情况,只不过解决问题太过于麻烦和困难。管的松了不起作用,管的严了怕出事。最难父母心。
一次电话,她父母说这孩子怕她二姐。他如果不听她的话,她就教训他。想着这姐弟俩的关系,也只能呵呵一笑。此时在自己的心中,孩子就是班级的一个成员,对的上号,叫的了名字,加上一个漫长的疫情线上授课,此时我对孩子的想法,大概就是把米撒进锅的想法吧!
孩子带着一个眼睛,斯斯文文的,因为孟性,所以我倒很愿意把他看成是孟夫子。说话声音不大,回答问题扭扭捏捏的,我可以把他归结为那一类的,大概只有害羞或胆小行了。如果他回答问题,声音响亮了,一定让孩子们给他一个掌声。因为声音是自信的表现,有了改变,就需要相应的行为加强。有些时候改变不是一下子的,但是改变的态度,改变的行为确是一点点发生变化的。
记得上一次,孩子语文成绩及格了,说句话作为老师,心里面是由衷的高兴,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去夸奖他。“xxx,进步了,这次人家考了及格。老师的一激动,就拉动了全班同学对他的赞扬,也许认可就是对他学习努力的一个见证。孩子进步了,我们应该及时,放在心上去鼓励。不是出现了一件事情,等到了才去评价。应该积极地,主动的,想着的去做这件事情。
曾经在书法课,检查学生的作品时,偶然发现了孩子的书写还不错。在写班级奖状的时候,就突然想着可以把这任务交给他们了。把人员名单交给他们,把奖状模板也交给他们,三个孩子就开始写了。只不过最后两个女孩子写得奖状那格式还不如这孟夫子写的。后面评价了一番,哪怕是写奖状的刘班长都说了“老师,你夸够了吧!你可是踩了咱们班班长我两次,把班长当成了打击对象,成就了孟祁博呀!”想想当时孩子的表情,就觉得可笑。
因为书写奖状,所以当时就心里一热,有了给孩子写一张奖状的欲望和意识。想起就动笔,夸奖孩子,一定要趁热打铁,绝对不能慢,兵贵神速一样的道理。孩子表现优秀了,老师就想着赞扬他。一次上体育课,让孩子们围城一个大圈,玩什么游戏,就夸奖人,夸奖谁?就是我们的祁博。
育人,慢慢来。不要着急,有的时候也需要水到方能渠成。但是,机会来了,我们也要及时抓住,善于评价,慷慨赞扬,要有一种主动的意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