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宋明理学阳明心学
王阳明评《孙子兵法》:因利制权,不可先传

王阳明评《孙子兵法》:因利制权,不可先传

作者: 大心学 | 来源:发表于2021-09-07 15:50 被阅读0次

    始计第一

    谈兵皆曰:“兵,诡道也,全以阴谋取胜。”不知阴非我能谋,人不见,人目不能窥见我谋也,盖有握算于未战者矣。孙子开口便说“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此中校量计画,有多少神明妙用在,所谓“因利制权”,“不可先传”者也。 

    解读:曾经有人问王阳明,圣人应变无穷,是否都是预先讲求?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因时因事而异而变通方法,依据利害得失而采取相应的行动,王阳明认为是不可以用言语传授的。《孙子兵法》与阳明心学,异曲同工。

    作战第二

    兵贵“拙速”,要非临战而能速胜也,须知有个先着在,“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是也。总之不欲久战于外以疲民耗国,古善用兵之将类如此。 

    解读:拙速,指用兵宁拙于机智而贵在神速。用兵前必须先办的事,是比较各种条件,分析双方的情形。不希望由于战争持久导致国力损耗人民疲惫,古时候善于用兵的将帅都是遵从这个道理。

    攻谋第三

    兵凶战危,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者也。故孙子作《兵法》,首曰“未战”,次曰“拙速”,此曰“不战,屈人兵”。直欲以“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全”之一字,争胜于天下。“上兵伐谋”,第校之以计而制胜之道而已。“辅周则国必强”其在此将乎! 

    解读:战事凶险可怕,圣人不得已才会使用战争。因而孙子作《兵法》,开始就论述“未站”,跟着论述“拙速”,这是“不战,屈人兵”。他希望“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以“全”字为根本,争胜于天下。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 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将帅辅佐得周密,国家就必然会强盛。

    阳明文化相关产品

    军始第四

    “修道保法”,就是经之以五事。其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此真能先为“不可胜”,以“立于不败之地”者,特形藏而不露耳。 

    解读:善于用兵的将帅,从一开始就会修明政治,确保法制落实,这就是研究用兵五个基本方面。善于用兵善于战斗的人,他们作战胜利之后往往不会有辉煌的战绩,以及赫赫有名的战功,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在于深藏不露。

    兵势第五 

    莫正于天地、江海、日月、四时,然亦莫奇于天地、江海、日月、四时者何?惟无穷,惟不竭,惟“终而复始”,惟“死而复生”故也。由此观之,不变不化,即不名奇,“奇正相生,如环无端”者,兵之势也。任势即不战而气已吞,故曰以“正合”、“奇胜”。 

    解读:天地、江海、日月、四时,恒久而变化不息。正和奇是辩证统一的,正奇结合,如同圆环一样没有开端。利用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未作战的时候,气势上已经压过敌人,所以说“以正合,以奇胜”。

    虚实第六

    苏老泉云:“有形势,便有虚实。”盖能为校计索情者,乃能知虚实;能知虚实者,乃能避实击虚,因敌取胜。“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微乎神乎,此乃其所以“致人而不致于人”者乎! 

    解读:苏洵说:“有形势,便有虚实。”能够比较各种条件,分析双方的情形的将帅,才能知道虚实;能够知道虚实,才能够避开实攻击虚,依据敌情来制定相应对策,从而获得胜利。用兵达到无形的境界,便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军争第七

    善战不战,故于军争之中,寓不争之妙。“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分合为变”,“悬权而动”;而必申之以避锐击惰;“以治”,“以静”,“无要”,“无击”,“勿向”,“勿逆”等语,所谓“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者,审也。匪直能以不争胜争,抑亦能不即危,故无失利。 

    解读:善于作战的不轻易作战,因而在军事斗争中有“不争”的奥妙。以迂回的途径达到近直目标,化不利为有利;用兵分合奇正变化,衡量得失再行动;避开敌人锋芒而攻击敌人薄弱的地方,该篇还提到的“以治”,“以静”,“无要”,“无击”,“勿向”,“勿逆”的,都是比较各种条件,分析双方的情形,将帅应该审慎。能够以不争胜过争,也能不立于险地,所以没有失利。

    阳明文化相关产品

    九变第八

    从古有治人无治法。国家诚得于“九变”之将,则于“五利”、“五危”之几,何不烛照数计,而又何覆军杀将之足虞乎?“智者之虑,杂于利害”,此正通于“九变”处,常见在我者有可恃,而可以屈服诸侯矣。 

    解读:自古以来,治理天下的人始终存在,但没有始终不变的法规。国家有精通“九变”的将帅,那么对于“五利”、“五危”的苗头,就会十分清楚明白。智者的思虑,必然兼顾利害,这正是精通“九变”的地方。国家保持利害分明,则可不战而屈人。

    行军第九

    “处军相敌”,是行军时事;“行令教民”,是未行军时事。然先处军而后相敌,既相敌而又无武进,所谓“立于不败之地”,而兵出万全者也。 

    解读:带领军队和观察敌情,是行军时的事情;以军令教育士卒,是未行军时的事情。先带领军队而后观察敌情,观察敌情的时候不会轻率进攻,这才叫做“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周全地出兵。

    地形第十

    今之用兵者,只为求名避罪一个念头先横胸臆,所以地形在目而不知趋避,敌情我献而不为觉察,若果“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单留一片报国丹心,将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又何愁不能“计险阨远近”,而“料敌制胜”乎? 

    解读:用兵之道,在于正心。将帅只要一心为国为民,而不为名利念头所牵绊,又怎会担忧不能分析敌我形势、利用地形?

    九地第十一

    以地形论战,而及“九地”之变,“九地”中独一“死地则战”,战岂易言乎哉?故善用兵者之于三军,“携手若使一人”,且如出一心,使人人常有“投之无所往”之心,则战未有不出死力者,有不战,战必胜矣。 

    解读:孙子认为,按用兵的规律,战地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九类。九地之中,唯有死地必须奋勇作者,所以不可以轻言战争。善于用兵的将帅,会使军队上下一心,那么作战时没有不拼命的士兵,作战必然获得胜利。

    火攻第十二

    火攻亦兵法中之一端耳,用兵者不可不知,实不可轻发,故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是为“安国全军之道”。 

    解读:火攻是兵法的一个方面,将帅不可以不知道。火没有眼睛,能够烧敌人也能够烧自己,所以说不是有利的不行动,不是不得已不使用,不是危险不作战;君主不可以因为怒火而兴师,将帅不可以因为愤怒导致战争。这才是“安国全军之道”。

    用间第十三

    用间与乘间不同,乘间必间自人生,用间则间为我用。知此一法,任敌之坚坚完垒,而无不可破,横行直撞,直游刃有余了。总之,不出“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语。梅林曰:用间是制胜第一妙法,故孙子作十三篇,以此结之。其寓意远矣,有志当世者,不可不留心焉。 

    解读:使用间谍与利用机会不同,利用机会是等待别人出错,使用间谍是主动出击。懂得使用间谍,敌人的壁垒无论怎样坚固,都能攻破。总之,还是建立于比较各种条件,分析双方的情形的基础上。使用间谍是战胜敌人的第一妙法,因而孙子作《兵法》十三篇,把《用间》作为最后一章,寓意深远,不可以不注意。我们不时能看到我国抓到外国间谍的新闻,可见,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反间”都是国之大事。

    注:首发于 大心学 公众号,有兴趣留下联系方式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评《孙子兵法》:因利制权,不可先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mv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