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周三听李源老师的曾国藩解读,为了加深印象,我充当记录员的作用,锻炼专注力和整理能力。
《曾胡治兵语录》是曾国藩与胡林翼带兵的一些重要言论、思想的文集汇编。胡林翼和曾国藩都是湘军的缔造者,如果说曾国藩是湘军之父,那胡林翼就是湘军之母。
这本书的作者不是这曾胡,是蔡锷将军从曾国藩和胡林翼文集里选出的重要文集,略加自己的想法,整理的小册子,蔡锷将军以此来训练手下官兵。
蔡锷将军大名鼎鼎,是梁启超的得意门生,小凤仙的男朋友。袁世凯试图称帝,蔡锷将军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朱德总司令早年就在他的手下当兵。
蔡锷将军身体不好,袁世凯倒台不久,便英年早逝。梁启超在爱徒去世一年后,出版了这本书。
《曾胡治兵语录》这本书大约1.4万字,内容简单易懂,不知何时这本书就畅销起来了,在上世纪是非常著名的书。
毛泽东早年在湖南读书时,就已经阅读过此书,并且作了批注和摘抄。蒋介石对此书也爱不释手,还自己添加了一些内容,书名为《增补曾湖治兵语录》,成了黄埔军校历届的重要教材。
曾国藩确实不会打仗,他耳聋,眼睛也不好,而且一紧张就犯牛皮癣病,他一辈子没学会骑马。
民国大师学家萧一山说的,曾国藩一生的功业,靠的全在学问。
曾国藩带领湘军取得镇压太平天国的胜利,靠的是他自己摸索出来的心法。
可以说,曾国藩靠一套人生哲学在打仗,不是谋略更不是体力。这也是今天我们读《曾胡治兵语录》的价值所在。
归纳《曾胡治兵语录》中的十大方法
1.正三观,看发心
曾国藩是学理学出身的,信奉的价值观是“内圣外王。”就是自己内心要先成为圣人,然后在和外界的互动中才能创造出好的事功来。
曾国藩在治兵时反复强调这一点: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尤其是在选择指挥官时。他说将领的人才高下要看志向而定。天下大乱首在人心丧乱,想要立大志要先学会破心中贼。
湘军作战勇敢是因为为他们是保家卫国,捍卫自己的生活方式。
2.正确地看待贪婪和恐惧,学会逆向思维
道家思维的核心,逆向思维,反直觉,克制人性。对外顺应人性,不要高估人性,对内要克制自己的人性。
曾国藩在这点上做到了出神入化,自己做官特别廉洁,也不给子女留财。但他对外人不是这个态度。
虽是自己筹军饷,但曾国藩还是制定了一套高薪养廉的办法。对于手底下的军官进城之后抢劫也基本上处于放手状态,只要不太过分就行。
3.不信专家,不相信预测
曾国藩一生带兵有个重要原则,不许手下人看古代的兵书战策。
他有自己的道理,古代的兵书可信性比较差。与其相信专家预测,不如相信自己实操。做对每一步,比判断对大方向重要的多。
4.不要信内幕消息
曾国藩说,打仗就像驾驶一艘船,主帅就是舵手。不管是大风暴雨,开船掌舵的人都不能糊涂,要心明气定,这样成败自然就有定数。
5.只关注自己认可的
不管是带兵还是打仗,曾国藩有个三字心法,信自己。用一套家族同乡的荣誉感让士兵结为一体,让他们相互结成自我监督,然后让这套军队体系自行运转。
其实曾国藩这个心法背后有一个大道理,叫做一切知识都是地方性知识。
6.用人要用朴实的,甚至有点笨的
曾国藩一再强调,用人要用朴实的,甚至有点笨的。背后的原理就是,笨人稳定性高,聪明人不稳定性比较大。
7.正确理解价值
曾国藩和胡林翼一辈子肝胆相照,大难临头,哪怕自己吃亏也要帮着对方。两人价值观高度一致,关键能力还互补。但两个人有个小分歧。
胡林翼觉得,带兵的事情无非是“奇正,”该聪明的时候聪明,该糊涂的时候糊涂。
而曾国藩认为,军事是“质”愈简约愈好,以己之不可变以待敌之可变。
8.守住安全边际,先确保不输
曾国藩打仗讲究一个“势,”就是,打仗首先要确保不输。
9.不浪战: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不做自己不懂的投资
曾国藩一辈子最恨别人浪战。所谓浪战就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就擅自和对方交战,这种作战大概率是要输。
他说做事要讲求一个“明”字。
10.与时间做朋友
曾国藩平时带兵打仗,经常讲到一个观念,叫耐久。将有必死之心,士卒无生还之望。至少要做三年不归之想,为百战艰难之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