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听过一句话:活着就该自我,不要别人施舍的快乐。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所有声音都在倡导着大家独立,不仅要经济独立,还要思想独立,不仅要思想独立,还要人格独立,不仅要人格独立,最好什么都要独立。
所有声音都在告诫人们:不要把未来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要把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生活是自己的,只有自己能够给自己快乐。
所以,活着就该自我,不要别人施舍的快乐,哪怕所有人都离开我,我依然能够快乐的生活。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2
我记得以前有一篇阅读,讲了一个留学生在芝加哥忘了带钱包的遭遇。
说实话,她的一天过得很惨,没钱坐车,没钱吃饭。但是幸好,生活并不是一片充满敌意的黑暗森林:地铁站的黑大姐让她逃了票,意大利的小伙子让她吃饭赊了账,瞎眼的老头帮她公交投了币,锡克司机载她回家,答应第二天再给钱。
顺着记忆搜一下这篇文章,发现这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文章,却有一个谦卑的标题,《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
我记得当时老师问,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
那时的我还未能体会文章的内涵,只能懵懂的觉得文章有一股暖意,找不到好的表达,就只好用题目回答:我们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活着。
老师摇了摇头问,那为什么美国本土人没有帮助作者,反而对作者充满敌意?这些其实都隐晦的表达了作者对美国种族歧视的不满。
我当时又把文章读了几遍,实在看不出种族歧视的影子,现在想起来也好笑,其实扎在题海中十几岁的孩子,哪里知道种族歧视为何物。
如今再把文章读一遍,作者确实是抨击了美国的种族歧视,但是字里行间却依旧平和恬静,那些帮助过她的人依旧温暖近人,在芝加哥的寒风里,却让人如沐春风。
我想,作者走在芝加哥街头的寒风里的时候,心中是有抱怨的,或许当时已经在构思一篇讨伐美国种族歧视的文章了。
不过那些可爱的陌生人,用他们的善意抹平了作者心底的皱褶,当墨水顺着笔尖流下的时候,铺开的只剩下心里的那点感动了。
3
莫言也有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施舍》。
他说,不久前看了屠格涅夫的《一个乞丐》,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一次上街时遇到了一个乞丐,便与他进行了对话。
乞丐口里喃喃的发出声音:“兄弟,能施舍点吗?”
屠格列夫当时搜遍全身上下也没有搜到一文钱,心里满怀内疚,只好握住他的双手,说:“对不起,我今天什么也没有带。”
他本以为乞丐会很沮丧、很失望的离开,然而乞丐握紧住了他的双手,带着微笑说:“你已经施舍给我了,那也是施舍啊,也得谢谢你了。”
屠格列夫当时说不出话来,感动的想流泪。
事后,屠格列夫写道:“我明白了我对他的一个问候就是一个施舍了,我又何尝不被他施舍呢?是他让我懂得了我们施舍的并不止是乞丐,还有更多的人,有时候我们也是被别人施舍着。”
当屠格列夫满心愧疚的时候,给了他救命稻草的却是那个本应被施舍的乞丐,有时候我们也是被别人施舍着……
我们总是祈求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但你真的客观审视过这个世界吗?
我们怨天怨地,只为把过错退给这个世界,然后让自己化身英雄,把自己拯救出来,可是我们却忽视了生活中的那些善意。
如果你真的思考过今天一切快乐的来源,你就会发现,你在祈求世界温柔以待的时候,世界早已拥你入怀。
4
“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这是田纳西·威廉姆名剧《欲望号街车》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在美国红了至少30年。
我们的生活中注定要那么多烦恼,那么多心酸,如果真的要遗世独立,那世界只能满目疮痍,自己的快乐之地又安在?而如果心怀谦卑,何处又不是乐土?
我们在追求着远方的快乐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已经拥有的快乐,也不要忘了,那最初的快乐,来自何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