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术之路

作者: 辽东沈氏 | 来源:发表于2019-07-24 11:48 被阅读1445次

    一提到“学术”这个名词,大多数人会感到望而生畏,似乎只有大学教授,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等,才能从事这种高、大、上的工作,其实,并非如此。

    我是在全国恢复高考后,从东北农村走出的孩子,那时,要考上大学,比登天还难。

    当时,我的理想就是:能考上中专,吃上商品粮,我就心满意足。

    果然,我以334.5分的成绩(扣除英语分数,各科均为百分制,)不太情愿地被本地区一所具有70多年历史的营口市商业学校录取。

    这所学校,于1906年,清政府刚刚实行新学制时,在营口成立的。那时学校有两块牌子,一块牌子名叫:营口商业学校;另一块名叫:营口商业实习所。这所学校就是现今著名学府”东北财经大学”的前身。

    听学校负责录取工作的刘老师说,我的成绩在学校排名第三,由于我们这届都是高中毕业生,所以,中专学制仅为两年。

    经过两年的紧张学习,我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被设在本地的一所省级科研机构录用,从事财务工作。

    这所科研机构,是在1978年“科学的春天”第二年成立的。成立之初,科研人员绝大部分是从全国各地抽调上来的,也有少数同志是从本地的企事业单位调入的。

    在这些人员中,有不少同志是从清华、北大、科技大、武大、东大等著名学府毕业的,真可谓人才济济。

    而我,是当时少数几位中专毕业生之一,刚到单位,就从事最基础的出纳工作。就是这份在别人看来不起眼的工作,对于我来说,也是十分难得。出纳工作虽然枯燥乏味,但来不得半点马虎,收收付付、跑跑跶跶中,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耐力,尽管工作繁索,我总是做的兢兢业业,有声有色,很快受到了科长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俗语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打小就铭记在心里。由于学历低,职称低,工资待遇低,我总感觉心里不是滋味,怎么办?是奋力追赶,还是自甘抱弃?一个不愿服输的我,最终选择了前者。

    于是,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先后读完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职称由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到高级会计师;职务从出纳,到会计,由副科长到科长,再到单位常务副职。从学历,职称,职务等全方位,一路高歌,基本实现了我的人生目标。

    当然,在我的进步和成长过程中,有上级党组织的信任,单位领导的支持,有同志们的帮助,还有妻子的理解,也有更多的是自已的酸甜苦辣。

    30多年来,除工作之外,我几乎把一切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

    除了从继续教育中学习的功课,我还大量订阅了国内北大、清华、厦大、上海财大、中南财大、西南财大等著名大学学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家级省级知名的财会期刊,如《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财会月刊》《财会通讯》等十多种专业刊物。购买了葛家澍、余绪缨、娄尔行、阎达五、杨纪琬、杨时展、郭道扬等一大批国内著名会计学家的专著,以及由他们主编的教材。这些刊物、专著和教材,为我提供了丰富的高质量的专业知识。

    我从1987年开始从事专业写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和专业培训会议数十次。其中,“科研会计信息失真的分析及对策”一文,于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科研管理》第1期发表,次月,此文又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发行的《财务与会计》全文转载。

    在一次又一次的研讨会中,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全国著名大学的会计学家和知名教授,耳濡目染中,使我的专业素养有了极大的提升,先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机构出版了个人专著《财会研究与应用》、合著《新时期财会审计的改革与发展》、参编教材《现代企业管理》。其论文“转换成本及其对企业的影响”被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1996年年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辽宁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并荣幸地成为辽宁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会计类)评委,成为五名评委中唯一一位在基层工作的财务人员。

    1997年11月,我代表辽宁省科技系统出席了由财政部和科技部在黑龙江共同组织的科研会计制度理论研讨会,会上,对《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最后定稿,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我的两条合理化建议被最终采纳。并于12月初,在北京科协会堂进行了实施新会计制度师资培训班,回来后,并对全省八十多个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科(处)长和各市财政局会计科(处)长进行了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顺利实施新旧会计制度转换,做出了自已的贡献。

    我现为财政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评审入库财务专家,中国会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终身会员,辽宁省会计学会会员。

    回顾一下自已走过的学术旅程,大致可以概括以下几个步聚:

    首先,以工作为基础,不断地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去学,始终有的放矢。在大量的资料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和完善工作流程,并运用工作中,不断使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得到提高。

    其次,大量阅读有关资料,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阅读资料时,本着以专业为主,相关专业为辅的原则,不断开拓视野,使自已的工作,既能知道应该怎么做,又能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时刻做到心中有数。所以,在应对任何财税检查时,我都能从实践到理论,驾轻就熟,很好地维护了单位的合法权益。

    再次,坚持不断积累有关素材,为写作奠定坚实基础。我一直有个习惯,就是把认为有价值的资料,能剪裁的,把它们剪裁下来,不能剪裁的,把它们复印下来,然后分门别类,攒够一定数量后,以不同专题的形式,不定期的进行粘贴或装订在一起,贴上标签,用到时,就可以顺手拈来,十分方便。

    第四,坚持写作。每年都有许多国家级和省级会计学会组织的专题征文,如果赶兴趣,就围绕事先预设的专题内容,根据自已的日常积累,首先拟好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新颖题目,在拟定好写作提纲,开始着手写作。我写作的专业论文,基本遵循“提出问题,全面分析问题,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或实践背景,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建议”这四个环节,有理有据,环环紧扣,浑然一体。所以,我参加的征文,中稿率相当高,常被收录中国会计学会各专业分会和省级会计学会会议论文集,并多次获奖。

    第五、坚持学用结合。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成分也日趋复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的日常工作,既要遵守旧有规则,又不要过于死板和教条。每当出现问题与旧规定不一致时,就要用多视角和发展的眼光去妥善处理,即不能违规,也不能因循守旧,当然,这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理论去支撑。

    总而言之,做好一项专业工作,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还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已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写好一篇文章,仅仅会谋篇布局还不够,还应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文笔。

    我的学术之路,是在自愿,自由,自主,快乐的氛围中进行的。丰富的经验,为学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大量的阅读,为我的学术提供了最新的学术动态;勤奋的写作与参与,让我不断收获快乐。

    以上的经历和心得,是30多年心血和汗水浇灌的结晶,足以让我有一种小小的满足感。在收获成绩的同时,我要感恩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我的成长和进步,都有他(她)们的功劳。

    未来,还有许多问题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解决。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为了集体,为了社会,继续前进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学术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ix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