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叔本华

作者: chenkai | 来源:发表于2016-04-27 16:52 被阅读697次

    接触到叔本华的作品纯粹只是我看到后来人,关于哲学体系划分上引述罗素评论之后,提到了一个我听到过但又很陌生的人名. 哲学体系对我这个没有专业的学术背景的人来说,其实是一个特别空泛的词语,听起来让人有那么一丝恐慌,而我出发点仅仅只是一个普通人的好奇心,想知道能够引起众多后来人持续讨论并给后世带来诸多影响的内核究竟是什么?当然空泛的原因究其根本我对其没有概念,缺乏必要的上下文,自然也不知道这样划分哲学体系的意义何在。但针对哲学体系划分这件事上,作为一个完全局外人的读者角度来看我其实有话要说。

    苏格拉底之死 [Via 雅克*路易*大卫]

    说到哲学体系划分这件事,我原本不想提到,因为有点绕,在我看来一个普通读者知不知道这些,都不会有特别多的影响。我只是看了很多人在讨论这件事一些结论,有一些小的感触,想谈谈我的自己的想法。在哲学定义上罗素的版本是我最为认同的,引述如下:

    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罗素认为)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罗素

    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你期望哲学能够给你解决什么特别现实的问题,我的答案可能会让你失望。从个人角度而言(只是感受,并不一定对),不要妄想哲学能够解决任何现实问题,哲学真正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可以给予你最极致的思维训练,在最大程度上拓宽提高你的思维能力。简单来讲如果你现有思维只是一个圆圈,所有问题解决都只是在限定这个圆圈范围之内,哲学可以不断的让你扩展这个圆圈,这可以让你看到更多的细节,得出不同的结论,也许可以想到更多的方法。在这个层面上,哲学才是有用的,其他层面,比如如何利用一个扳手组装一个发动机,它也许帮不了你什么。而哲学体系划分上其实简单来讲,只是后来人为了吸收和整理前人的智慧,分别从时间、研究的对象、世界的本质和处在不同状态四个方向坐了划分。其实大多彼此之间存在内在关联。那这种体系划分对想我这样普通读者重要吗? 结论很简单-不重要

    Desktop [Via chenkai]

    这个领域在初开始了解时,我是心生畏惧的,也担心我这种好奇心在一开始尝试了解时就会受挫,可在读到罗素和叔本华作品之后,我突然无比释然了。也许对于大部分普通读者而言,我们没必要陷入那些学术角度一些归纳总结体系之中,原因很简单我们不需要这些。好奇心出发点只是为了解惑除疑。学术论调范畴其实和我们关注非理性点方向其实完全相反,且相对枯燥。当然这里也要得意与二位前人在自己作品中,表达自己思考角度时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力。我想对于二位前人的思想的价值而言,它不是一种力求在阐述的文字上寻求形而上的故作高深,而总是能用最简单语言和最形象的比喻把握问题的本质,通过最直接方式清楚的说明白。思想的价值不会因为传播语言媒介而大打折扣这也是二位令我非常敬佩的地方之一。

    BookStore [Via chenkai]

    回来叔本华这个正题.

    叔本华对我来说是彻彻底底的陌生,其生平以及其哲学思想,在我接触其作品之前,都只是耳闻,也是一无所知的。他1788年出身于但泽(今属波兰格但斯克)一个异常显赫富商家庭. 到其父这一代因其经商已经成为但泽颇为有名家族,其显赫到什么程度呢?彼得大帝及其皇后在1716年访问担泽时,就在叔本华曾祖父家里过夜。这也是他在其父自杀之后,能够完整继承庞大家产,而不必为生计奔忙,一生潜心著述一个成因之一。1809年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医学,后对哲学感兴趣,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专攻哲学,听过费希特的课,1813年年仅25岁的叔本华以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这一著作至今认识论的名篇。而在5年后,他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时年才30岁,让人惊叹。这部著作从现在角度来,构成了叔本华哲学的核心,在其以后著作中大部分都是围绕第一卷,坐着局部补述扩从的工作。而当年这不著作首版发行时,几乎是无人问津的,所印刷的500本也大多数停留在仓库中。而真正让其成名是在1850年最后一步巨作<<附录和补遗>>完成,而当时叔本华已经62岁,算是迎来自己著作荣誉的高峰。

    叔本华[Via Google]

    叔本华从默默无名到晚年迎来自己声誉最高峰,几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情,除了叔本华时来运转原因之外,这种受欢迎的现象多少也包含了一些大众追捧的成分。叔本华的哲学,一如世间任何事物一样,经过流行的巅峰之后,就重新归于相对的沉寂。这固然与当时世人普遍相对肤浅理解力有关-人们宁愿一劳永逸接受令人舒服的乐观世界观。其成名作<<附录和补遗>>前十四章是对其自己在<<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提出,并已阐明的基本哲学观点从更细的不同方面做了补充阐述,十五章之后内容则跟多涉及更加广泛的话题,例如文体、女人、自杀等。正如叔本华所说,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从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阐述问题。从我目前阅读体验来看,哪怕那些对叔本华基本理论不太了解读者,仍然可以毫不费力的理解这些文章。

    其哲学理论为何对后世影响巨大,主要原因是他是近代第一个将“人”作为“主体”看待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是真正关于人的哲学, 也是他认为他对康德哲学关于“物自体”的突破。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柏拉图、康德和称作"远古印度智慧" 的印度宗教哲学。他是唯意志论的创始者,是悲观主义的始作俑者,在非哲学方面的影响同样巨大,比如绘画、音乐、美学等。

    叔本华埋葬地[Via Google]

    在早年完成人生著作之后,到62岁这30年间,他一直坚持自己完善自己论述,从叔本华手稿中看到,他认为天才的人生使命必然会造成孤独的结果,他是个无神论者,避开任何超自然的慰藉。一再强调自己是天才的事实,使自己得以平静。叔本华一生都把自己视为向人类传递真理的使者。事实上,我们也无法否认叔本华的天份,叔本华是康德之后,在十九世纪使哲学转向的伟大哲学家。他在其著作中从各种最冷酷的视角呈现人类的处境:死亡、孤独、人生缺乏意义,以及固有存在的痛苦。

    许多学者相信,除了柏拉图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哲学家提出的重要观点能够多于叔本华的著作。托马斯*曼描述叔本华的思想「激昂、震撼,在极端的对比中摆动,在本能与理性、激情与救赎间跳跃。」尼采说:「但愿那个活跃、阴郁的天才,在我内心运行。」其哲学思想彻底改变了西方世界的智慧地图,如果没有他,恐怕就没有如此伟大的弗洛伊德、尼采、哈代、维根斯坦、贝克特等等。在1860年的那个早晨,法拉克福的郊外叔本华的坟墓上放着一块沉重的比利时花岗石,遗嘱要求墓碑只刻上他的名字,亚瑟*叔本华,「不要加上其他东西,没有日期,没有年份,没有只字片语。」当时葬礼致辞的开场白是:「这位伟大的哲学家,这个人一生住在我们之间,然而他一直是我们中间的陌生人,很少表现自己的感受。站在这里的人,没有一个是他的血亲,他孤独地生活,孤独地老去。」躺在这个平凡墓碑下的人,与他的自负、厌世与孤独为伴一起被埋葬。这个人预言了自己的天赋,终将对未来世代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这一点,他说对了,从他辞世一个多世纪之后来看,他所预言的一切确实已经实现。

    最后提一下我阅读的叔本华版本是德国Alfred Kroner出版社的Kroner袖珍本,中文译者韦启昌.

    Date:2016年04月27日16:50:29 &Beijin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识叔本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tec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