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
这一天,在巫金桂副主席和创编室主任林枫的主持下,召开了即将问世的两家联办的妇女杂志的第一次会议。到会的六个编辑,除周君实、方家媛外,还有四个。他们是:金慕琳、宋秀菊、李伟、周莹桂。
金慕琳,看名字像个女人,其实是个四十出头的大男人。他教过书,当过记者,最后改行当编辑。他那浅黑色的脸上生着一副浓眉毛,一双很有丰采的大眼晴总是闪着睿智的光芒。最能给人深刻印象的是他的嘴唇,厚墩墩的,闪现出紫色,让人联想到猪肝。论年龄,他比林枫、周君实大;论资历,他比林枫、周君实深,给他个主任当当也不为过。但此人一向淡泊名利,甘当下手,用他自己的话说,少担担子,少操心,人活得不累。年过四十,孑然一身,却是为何?其实,他是心有所属的,慕琳,慕琳,一个叫琳的女人已然占据了他整个的心田。据说,琳也是对他有情有意的,只是在选择人生伴侣的关键时刻,舍他而去。
宋秀菊,三十八岁,高中学历,自修专科,是市妇联政研室干事。她办事讲政策,讲原则,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也随和,不是那种老古板的女人。李伟,华中师大中文系毕业,原是一名中学教师,曾在省地市报刊发过若干文章,很受市文联主席赏识,遂调至文联工作。
周莹桂,二十六岁,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Y市文联任创作员。严格地说,她是被周君实“挖”来的。两年前,周莹桂来市文化局报到时,正巧周君实在局里办点公事,闲聊中得知她的姓名及毕业学校时,怦然心动,不禁心生“缘念”,太巧了,怎么又是一个“桂花”!更何况,又同姓,又是校友,怎一个巧字了得!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殊不知,校友见校友,见面手拉手,对于周莹桂而言,会见周君实,那就是亲人哪!因为周莹桂是从重点大学分配来的,可供选择的单位就多了,如文化局、市文联、市歌舞团、市群艺馆、市文化馆等等。周君实马上对周莹桂作工作,让她选文联。就这样,周莹桂就成了周君实手下的一名创作员了。周莹桂,人长得漂亮,才华也是十分出众。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她的作品上过省市报刊,在y市也算小有名气了。特别提到的是,去年,她还和周君实共同创作了一部关于知青的中篇小说,获得了市级一等创作奖。她个人的感情生活也不错,男朋友是大学同学,目前在国外留学。
巫副主席先讲话,讲的是形势和责任,一二三四,条理分明。她最后说:“希望大家在周主编的领导下,把我们这个刊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影响力。我们希望这个刊物努力反映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神和广大妇女的思想和心声,宣扬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女能人、女强者的先进事迹;要在婚姻恋爱领域里,传播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要大力宣传新的知识,传递新的信息。要为提高广大妇女的素质,加强妇女的大团结,作坚持不懈的努力。”
接着是林枫讲话,他说:“巫副主席把两家领导的意见都讲了,十分重要,也十分全面。今后,我们的工作就要按照巫副主席的精神,一一地落实到位,精心办好每一期。就我个人的想法,希望它不仅在我们地区,我们省有影响力,更希望它能在全国产生影响力。”
说来也很有意思,直到这时,编辑部都成立了,刊名却还没确定。林枫接着说:“现在,娃儿要临盆了,却还没取名,本来是让两个家长取的,两个家长把这个事推给我和小周,我和小周一合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走群众路线,就今天,请大家出出点子。”
李伟打头炮:“妇女之友怎么样?”宋秀菊说:“妇女之友,不如妇女之家,妇联就是妇女的娘家嘛。”金慕琳说:“我想请教两位主任,这个杂志的读者,仅仅是妇女吗?”周君实说:“当然不是,读者面肯定是越广越好。一来,受教育的人多,作用就越大;二来,读者越多,才会产生经济效益嘛。”林枫说:“刊名也不宜太直白,带点文艺色彩更好。”
之后,有提“女人花”的,有提“妇女指南”的,有提“巾帼谱”的……。议了议,又一一否决了。就在这时,不大开口的方家媛望了望周君实,说:“周君实同志多年前发表过一首诗,题目是《我在琴台觅知音》,我想,用琴台作刊名可不可以?”金慕琳反应快,马上接住,说:“这个有新意,把我们刊物比做琴台,让那些有话要交流的,男也好,女也好,都可以在此一吐为快。”众人有点头的,也有在仔细咂摸的,场面一时静了下来。林枫想了想,说:“依我看,不如用知音二字,让我们的刊物成为妇女的知音,当然,也可以是男同胞的知音。”周君实带头鼓掌:“好,我同意林主任的意见。”众人随即附合。林枫侧身问巫副主席:“巫主席,你看哩?”巫副主席说:“你们是专家,肯定不会有错的。”林枫一锤定音:“好,那就定了,知音!”众人一齐鼓掌,表示通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