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豸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看到这句被人们引用烂的诗句,每次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诗人海子。
海子是个什么人,不管是写诗的,还是不写诗的,知道的人绝对不少。
但是,我这样一个很早就怀揣写诗梦想的人,知道得并不早,甚至可以说有点晚。
为什么?因为我读书少。
我不喜欢读书吗?不,我很喜欢!可是我没有书可读,因为我没有钱买书。
在那时,一个及其贫困的地方,书是个稀缺之物,想借也没处借,有书的人凤毛麟角。
因为在学校时,作文写得还可以,经常被老师表扬,把我的作文拿到课堂上读给同学听,莫名地就喜欢上了写作。别人头痛的作文课,我总是盼望着。
究竟什么是写作,我并不清楚。关于文章的体裁分类,我很懵懂。
毕业后,回乡务了农,每日风里来雨里去,也依然心存幻想,不知天高地厚地想当个诗人作家什么的,所以一有闲暇,就找带字的东西看。
生产队每年都定有报纸,几乎没有几个人看,有的人拿去包东西,有的人拿家里糊墙,这些报纸成了那时我阅读的主要来源。
当然,我也不是什么内容都看,新闻报道大都是一览而过,我主要是喜欢上面的文艺副刊,每遇到有副刊的页面我就会把这一版裁下来收集起来,订在一起,留作阅读。
在学校时,写作文都是按老师安排的题目和要求来写,而且有时间要求,轮到自己可以自由书写了,结果倒不知道自己该写啥了,似乎看什么都想写,却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写。
有一年,县文化馆在镇文化站搞文学讲习班,我有幸被通知参加了,认识了来自各个村子的一些有同样梦想的年青人,其中有一个叫李钦财的,后来我们俩走得很近。
那次,文化馆来培训的老师有文学创作组的何芳华,曲艺组的曲丰利,还有民间文学组的老师叫什么名字,我记不住了。
几天里,我们听了几位老师的讲座,也尝试做了一些创作。
我绞尽脑汁写了所谓的几首诗和几篇民间故事。其中一首赞美家乡山水的诗,被曲丰利老师看中,让我又做了修改,成了歌词,被曲老师谱成曲子。后来在市里被评上了优秀作品,我的歌词也跟着沾了光,得了个优秀奖,领到了奖品是一只钢笔。
另外,我写的一篇民间故事《棒槌顶的传说》,被收入《辽宁北方民间传说故事汇编》。
这对我的触动很大。但是过后,我还是不知道写啥,没提笔的时候,感觉总是满腔激情,拿起笔来则大脑空空,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很久。
在讲习班时认识的那个李钦财,成了我的文学好友。我们住的地方相距两个村子,能有十多里路,我每次去镇里路过他家,都会和他见一面,聊上一阵,这家伙特能侃,跟他聊天我就是个听众。
这家伙聊起文学,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可是和我一样,也没写出什么东西。只在县里的文学刊物上发了四句短诗,再也没有变成铅字的东西了。后来他参军去了部队,也没搞出什么成绩,退伍回来时,带回了不少书,这倒是让我很眼馋。
后来,我在村小学当了一名代课教师,由于工作的性质,我的兴趣点逐渐转移,开始喜欢上了书法。再加上有了家庭,也逐渐变得理性现实,文学梦渐渐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