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天下纷乱,许多人选择了为官入仕,期待建功立业。也有不少人坚守自己高洁的品行,他们不问世事、特立独行,做起了隐士,例如司马徽、管宁等人。在这些隐士当中,有一人曾多次拒绝曹操的封侯,差点被曹操抓起来判刑,此人乃是田畴。
据史料记载,田畴是幽州右北平(今河北省玉田县)人,年幼时爱好读书,精于剑术。公元190年,董卓强迫汉献帝迁至长安。次年,二十出头的田畴作为幽州牧刘虞的使者到京城朝拜天子,被朝廷加封为骑都尉,但他心中认为此时朝廷尚不安定,不想接烂摊子,便没有接受这个官职。
在返回幽州途中,田畴听说刘虞和公孙瓒正在交战,便快马扬鞭地赶路。可最终还是来晚了,刘虞已经被公孙瓒杀害。
田畴悲痛欲绝,独自跑到刘虞坟前祭拜。公孙瓒知道后,大怒,派人将田畴抓捕入狱。由于田畴在当地的名声,公孙瓒怕担上害贤的恶名,不敢加害田畴,不久就将他释放了。
田畴重获自由后,却对当时纷乱的天下失去了信心。回到家乡后,田畴在自己的宗族面前盟誓,“主公的大仇不能报,我绝不能再在世上立足!”于是便带领宗族数百人潜入徐无山中隐居了起来。
此时北边战乱不断,很多百姓都争相前去依附田畴,数年间,田畴的部众发展到五千多户,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城市,长老们又推举田畴做了首领。在田畴的领导下,制订了二十多条法律,又兴办学校,制定婚丧嫁娶等礼仪,达到了路不拾遗的治理水平,俨然已是一个世外桃源。
袁绍知道后,派人来征召田畴,并送上将军印,想让田畴带着部众归降。田畴都推辞不受。袁绍死后,其子袁尚又派人来请田畴,田畴也不接受。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田畴认为,最终能安定天下的必然是曹操,便率部归顺。田畴因为长期在北方,对地理十分熟悉,便作为向导带领曹军大败乌桓。战后,曹操认为田畴功劳比较大,应该封为亭侯。
但田畴觉得自己当初不能替主公报仇,本来只想率领部众躲避战乱,如今却要因此获利,这样做是为不义,就不肯接受。曹操明白他的心意,也没有强求。
归顺曹操后,田畴带着家属和部下三百多户到邺城定居。后来又跟随曹操征讨荆州,立有不小的功劳。曹操于是后悔当初没有给田畴封侯,他说,“这是成全了一个人的志向,而损害了国家的法律制度啊!”并坚持用原来的爵位封赏田畴。
田畴再次上疏抗议,甚至想以死明志。曹操却不同意,先后四次逼迫田畴就范,但都没有成功。
有关官员便向曹操弹劾田畴偏执,只知道固守小节,却忘了国家大义,应该抓起来判刑。抓还是不抓?曹操迟疑了很久,还是拿不定主意,就召集世子曹丕与大臣们商议。曹丕与大臣荀彧、钟繇等一致认为,田畴的行为与古代的令尹子文拒绝俸䘵、申包胥逃避封赏是一致的,应当听从他的本心,而不要勉强他。
虽然田畴没被抓起来,但曹操还是想给他封侯。曹操知道夏侯惇与田畴是至交好友,便让他去做通田畴的思想工作。夏侯惇来到田畴处,刚说明来意。田畴就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自己不过是一个负义逃窜之人,根本不配封侯,一边说着一边就要寻短见。夏侯惇便只好离去。
曹操没办法,彻底打消了给田畴封侯的念头。田畴在四十六岁时病逝,但他的傲骨却让后人很是感叹。东晋的王嘉评价他“事死如生,守以直节”,诚如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