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法律专题精品区法律人法律
你的孩子不是第一个,但你若作出上帝喜悦的选择,你的孩子可能是最后

你的孩子不是第一个,但你若作出上帝喜悦的选择,你的孩子可能是最后

作者: 五花马00 | 来源:发表于2017-11-26 00:14 被阅读957次

    作者|五花马


    还记得哪吒闹海挥舞的那条混天绫吗?刚刚过去的两天,一家幼儿教育机构手持三色彩练,一个不经意就搅起怒海狂潮,这条彩练仅仅三个颜色,却威力无边,秒杀混天绫!试看今日之峰回路转,已是剧终的节奏。趋利避害谁不会呢?可是,真的明白自己的真正利益是什么吗?

    本周二我得知一个消息,一个好朋友的阿姨以397分通过了今年的司法考试。阿姨今年五十多岁,因土地承包打过官司,一审败诉,自学法律,攻坚克难,二审胜诉。不论是官司的胜诉,还是高高飘红的司考成绩,我对阿姨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些令人难以置信成绩的理解是,一是实践出真知;二是不服输,肯下功夫。天命之年,屡败屡战,百二秦关终属楚。岂一个尽兴了得!

    这世间的法则是,自己不为自己的道理讨个公道,还能指望谁给自己一个公道?章太炎评价阳明心学为“自尊无畏”。何谓“自尊无畏”?“自尊”,是指只要是自己实践得出的认知,就不必妄自菲薄;“无畏”,就是遇事不必因没有完备的理论指导而慌张无措,要知道真正的做事的方式,是“知行合一”,先去做,然后在做的过程中,体察并获得“知”,“知”与“行”再循环往复,互相促进,终有所成。

    反观一些当事之人,在不该模糊的地方模糊,在不该妥协的地方妥协,在不该姑息的地方姑息,在不该放弃的地方放弃,一路狂奔,不但没有改变世界,还被这个世界深深改变。下面这些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

    场景一:家长给老师送礼

    某日,好友A君告诉我说,给童童幼儿园的老师送礼了。童童是A君三周岁的女儿,刚刚送到幼儿园。我说为什么要送礼呢,A君轻声说老师不太喜欢童童...再说别人都要送的,不送,老师更不喜欢孩子了。我一时无语,既不能占据一个道德高地义正言辞的指责朋友逢迎世故,助长歪风邪气,也不能罔顾是非一味鼓励她心安理得地去做一个随波逐流的利己者。

    我有些沮丧这什么时候到头儿呢?孩子的学生生涯至少还有十几年。送了礼,老师就会喜欢原本不喜欢的孩子吗?收礼的和送礼的往往在人格上彼此蔑视,尊师重教的前提基础和核心价值随之沦丧。

    有的家长说给老师送礼我的孩子才能当上班干部,可是,我们是不是要陷入一个回避不开的困境,那就是,我们究竟要给孩子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让孩子相信童话里通通都是骗人的?我们如何忍心?我们如何舍得?

    场景二:警察带走律师

    前年,改革开放前沿之地的A律师(时过境迁,为避免滋扰当事人,权且称其为A律师)在其个人网页上发布《传讯事件我的声明和我的立场》,开头即称:“昨晚11时30分公安传唤,惊扰了妻儿,作为男人,我深感歉疚,尽管我安慰她不会有大事,但走出大门时,即便我作为长期从事行政诉讼的律师仍无法预知第二天是否能安全回到家中,悲愤和苍凉不言自喻。”

    事件的源头是,这位律师撰写的一篇题为《集体性维权如何避开警方设置的执法陷井》的文章,警方认为该文涉嫌诋毁警察公众形象,故连夜缉拿之。

    近年来,经常在网上读到A律师的文章。他的个人简介这样写:“ 致力于让行政诉讼走向规则判断及法律意旨之阐释,从而使行政诉讼脱离事实判断之桎梏,成为三大诉讼之分鼎。”他又说:“ 努力地使自己的脑袋保持清醒,以思考法与社会的关系,期待用个案慢慢改变周围,虽然效果甚微,但只要有改变就有价值。”

    A律师相貌憨厚,有点碎碎念,通过微博围观,可以看到他除了研习操练法律外,还好书法善篆刻,偶尔会晒晒居家做菜的场景,一切都貌似岁月静好稳稳的幸福。其文,其识,皆不失客观理性,并无多少时下争议的死磕激愤,所述皆有出处,有时文章标题稍显出位一些,但主文内容严谨有度,并且,你能从行文语句中感受到他对权利的维护,对法治的向往,忧患之心跃然纸上。

    你看,就是这样一枚有点土气的憨厚大叔,因为一篇卖弄机灵的小文章,就被特区众捕快连夜上门缉拿,戏码太过华丽!一个现代文明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普通人免于恐惧的社会。你前脚刚写了一篇如何维权避开执法陷阱的小伎俩,后脚就被警察带走,打赏群众一万个不满意呀:叫我们避开你自己却避不开,卖大力丸的吧,差评!

    场景三:红头文件里的六条禁令

    司改成为网红之前,五个严禁、六条禁令才是正宗热词。归纳起来不外乎:不得泄露秘密、不得介绍案件、不得收受钱物、不得串通舞弊。可是这些不得为之的行为难道不是法律职业的题中应有之义吗?就如同告诉人们:不要闯红灯、不要偷东西、不要杀人……这还用说吗?

    这些基本守则本不需要顶层设计或明文规定,只需要我们自愿遵从,相互给予对方一个最基本的司法礼遇即可,这种礼遇仅仅是基于对方所从事的职业背后代表着与自己有着相同的一种司法价值观念。可实际上,你看还是要靠一份又一份红头文件来疾言厉色。

    “平庸的恶”可以毁掉整个世界

    上世纪六十年代,汉娜•阿伦特在《艾克曼在耶路撒冷:一篇关于平庸的恶魔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平庸的恶。从1938年到1941年,艾克曼负责驱逐在德国的犹太人,1941到1945年,他负责运送整个欧洲的犹太人以及波兰人、斯洛伐克人、吉卜赛人去死亡集中营。1944年三月在德国已经溃败的情况下,艾克曼到了布达佩斯,组织向奥斯威辛的运送。1944年三月十五日起,他和他的部下经常每天把一万人送到指定地点。此后四个月中,他组织运送了七十多万犹太人。乃至到了战争快结束的时期,火车车皮不够用了,艾克曼便让被捕者自己步行走向死亡营。艾克曼为自己辩护时,反复强调“自己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只是起了传动的作用罢了”。作为一名公民,他所作所为都是当时国家法律所允许的;作为一名军人,他只是在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命令。 他个人无罪错。

    阿伦特说:“艾希曼既不阴险奸诈,也不凶横,而且也不像理查德三世那样决心‘摆出一种恶人的相道来’。恐怕除了对自己的晋升非常热心外,没有其他任何的动机。这种热心的程度本身也绝不是犯罪……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表达的话,他完全不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是什么样的事情。还因为他缺少这种想象力……他并不愚蠢,却完全没有思想——这绝不等同于愚蠢,却是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犯罪者之一的因素。这就是平庸……这种脱离现实与无思想,即可发挥潜伏在人类中所有的恶的本能,表现出其巨大的能量的事实,正是我们在耶路撒冷学到的教训。”

    阿伦特指出,艾克曼的行为正是现代社会广泛存在的一种恶,这种恶不思考人,不思考社会,却默认并实践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行为,虽然有时良心不安,但依然可以凭借体制来给自己的冷漠行为提供非关道德问题的辩护,从而解除个人道德上的过错。因为你我常人都可能堕入其中,所以这是一种“平庸的恶”。阿伦特特别强调:“平庸的恶可以毁掉整个世界”。

    当个体处于麻木状态,缺乏一种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时,“平庸的恶”就会存在,而且不断地危害社会。

    什么是你的选择?

    回到我们身边,你作为学校老师能不能不伤害学生?不糟践孩子?你作为学生家长能不能不去给老师送礼?你作为患者家属能不能不去给医生送礼?你作为执法者能不能在职责范围内规范行使权力?如果你自己做不到,你有什么资格期望别人做到?如果人人做不到,那这个诚信缺失纲纪失度的社会到底是谁造成的?

    如果形成系统、行业性违法,你吃到的就是不安全食品,呼吸到的就是被污染的空气,今天一个警察带走一个律师,明天另一个警察就可能带走这个警察,权力者认为权大于法,有一天沦为阶下囚有没有公正的法庭审判和律师辩护去对他定罪量刑?权力者如果固执地认为权大于法是我的现实利益,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我才不要那见鬼的法治,可是,受益于权大于法的前提是你要永远拥有权力,你这一代拥有,下一代拥有,世世代代子子孙孙都要拥有固若金汤的权力,否则你今天一言九鼎,明天没有权力了怎么办?权力是人类社会运行调配资源的一种规则,你拥有权力你呼风唤雨,然而,当空气充满雾霾,当食物有毒有害,当各行各业坏了良心,你的权力享受的又是什么?倾巢之下岂有完卵?

    私以为,工作的意义,除了获得报酬让个人安身立命寄托理想实现梦想之外,它的意义还在于通过我自己履行工作职责,来保障别人在他的工作角色上也履行他的工作职责,从而全社会各行各业各司其职,每一个人都获得可以信赖和预期的社会活动规则秩序。比如,法官规范司法,律师才有正常执业的舞台,他代理的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才能得到维护,这个当事人可能是老师、医生、商人、官员、农民,无论他是谁,他是他那个群体的一员,老师会知道自己权益受到侵犯,法律会依法保护自己,他就有信心去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那么,法官律师的子女可能就在这样老师的学校班级接受教育完成学业走向社会。是不是环环相扣?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必不可少?是不是每一个平庸者的善从根本上能避免社会滑向失序的深渊?

    知名媒体人褚朝新说:人人都等着远方的不公偶然暴露出来然后去围观,对身边处处可见可触的不公保持常态的沉默,只会纵容不公更加肆无忌惮四处蔓延。没有暴露出来的不公会笑着说那些因偶然因素暴露出来被声讨的不公说:倒霉蛋,运气不好,你看我,经常为非作歹不也挺好的。

    我们在现实生活里步步退让,能忍则忍,怕被报复、怕得罪人,让坏人一日日得逞,以至于他们最后把针管扎向了孩子……我们活成这样,难道不活该?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说,伤得最少的爱不是最好的爱。当我们爱就必须承受伤害和失去之险。但公正和爱是我们生命中如此重要的价值,实现这些价值生命才可能会美好。显然,我们不应该因为风险大就放弃爱,放弃公正。

    你是这个社会的哪个角色?你在做着哪种选择?你我他的选择,关乎这个社会如何运转。所以,不要做那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人。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四百多年前的1623年,英国伦敦发生了大瘟疫,著名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也不幸染病,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凭借坚定的信仰写下了在西方哲学、神学和诗歌界具有崇高的地位的《紧急时刻的祷告》一书,包含23篇日记体散文,其中在第17章,诗人写出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段话,他说:“没有人是独立的岛屿,孤单无依,每个人都是一块疆域,拼成这整片陆地,海水每冲走一丸泥土,欧洲就变小一分,如同失去了一座海岬,也如同失去一座庄园。无论它属于朋友还是你自己,别人的死亡也使我衰弱损伤,只因我是人类中的一个部分,因此莫问丧钟是为了谁而鸣,它鸣响,是为你。”虽然这段文字的本意并非诗歌,但400多年以来,这段涵义隽永的话却以诗歌的形态被后人铭记,它的主旨也被人们反复提起:人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别人的不幸也是你的不幸;众生如一。

    在电影《换子疑云》中,布道的牧师说他一生的使命是揭露罪恶,失去孩子的母亲克瑞斯汀娜回答说我没那么高的目标,只想我的孩子回来。牧师说,你的孩子不是第一个,但你若作出上帝喜悦的选择,你的孩子可能是最后一个。

    世上没有救世主,自助者天助之。


    几部关于侵害与保护儿童利益的电影,部分根据真实案例改编。

    《熔炉》:“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被这个世界改变。”

    《素媛》:“假如风筝没有断线......”

    《看上去很美》:“这世界有高高在上的规则,也有自由奔放的灵魂。”

    《狩猎》:“在寒风四起的猎场,像一只仓惶的鹿....”

    《虐童疑云》:“沉默的良心会痛多久?”

    《聚焦》:“总需要有人制衡权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陇右雷柯柯:有人以专业自诩,顿辄以受害者不够理性呵斥旁观,试问易地而处,他还会如此有风度的理性吗?群情激愤,倏忽,缇骑一呵,士大夫噤若寒蝉,曾不深究群情为何如此激愤?为何些许火星迅疾成燎原之势?

      本文标题:你的孩子不是第一个,但你若作出上帝喜悦的选择,你的孩子可能是最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qc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