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怎样读和怎样与的问题,谈过一些很好的意见。
关于阅读教学
鲁迅对学生开展课外阅阅读活动,非常重视,他打过一个比方:“由聋而哑” ,其意是说,不会叫就不会语 。他主张多读:“必须如蜜蜂一说,不会读就不会写。 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 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一、要启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鲁迅对中学生提倡过“嗜好的读书”。有无穷的乐趣,就觉得“不吃 力”,不易疲劳;被其中的乐趣所吸引,就“能够手不释卷”,从而达到多读的目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能高度集中,就会经久不忘。高明的教师,“设法去使人们对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使语文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嗜好统一起来。
二、把读书、思索、观察三者结合起来。鲁迅认为:如果只是读书,不注意思索和观察,“便会变成书厨”,“即使自己觉得有 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主如果只是思索,不注意读书和观察,便“不免是空想”;如果不读书、不思索,只是观察,“观察所得,我恐怕是很有限的”,“所以要观察,还是先要经过思索和读书”。
关于写作教学
一、写作的实践与理论。鲁迅贯强调从实践中学习写作。鲁迅说:“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到过。”当然鲁迅并不是反对写作的理论指导。鲁迅认为,应结合“大作家的作品”,对照地研究“应该怎样写”和“不应该那么写”。作家的定稿,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他的未定稿,就说明着“不应该那么写”。这“确是有益的学习法”。我们如果把这两方面对照地加以研究,上升为理论,就能够总结出一些指导写作的规律来,鲁迅不无遗憾地说:“而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这样的教材。”
二、题目的死板与活泼。鲁迅说过:“命题作文,实在苦不过。”但他并不是一般地反对老师命题,而是反对题月出的太死板。他在绍兴师范任教时,在学生学了有关“杨子为我,墨子兼爱”的课文之后,他出了一一个作文题《杨子为我,墨子兼爱,何者孰是?》这样的题目,不仅会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而且有使学生发表创见的余地。
三、词汇的积累与运用。只注意引导学生从书本上学习词汇,这是不全面的。鲁迅曾多次强调学习“民众的口语”、“博采口语”,“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使文章‘“更加有生气”。。同时 “也须在旧文中取得若干资料,?以供使役”。他认为,应以学习“民众的口语”为主,以学习“旧文”中的词汇为辅,学习后者是为了丰富前者,并非取代前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