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失去想象力,但也不能沉溺于幻想。
就像姜文那部《阳光灿烂的日子》,虽然是根据小说改编,但却溢满着姜文梦幻般的想象力,电影也因此获得了各界极高的评价。这部导演处女作,拿到了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和最佳改编剧本,被《时代周刊》评为“95年度世界十大最佳电影”之首,年少的夏雨因此还拿到了最年轻的威尼斯电影节影帝。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场美轮美奂般的幻想,却又是一场阳光灿烂的悲剧。
电影讲述的是一场青春的回忆,长大后的主角马小军跟观众们讲述着他年少时的故事。姜文其实也应该算是主演,他缓缓陈述的旁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把故事讲全讲明白,还是为后面剧情埋下的伏笔。所以,旁白一定要认真听仔细了,尤其是开头的一段:
“北京,变得这么快20年的工夫她已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
在这场已经已经被破坏的记忆,马小军却似乎显得十分清醒。一开始就讲述了他的“雄心壮志”:
“我最大的幻想便是中苏开战,因为我坚信,我军的铁拳定会把苏美两军的战争机器砸的粉碎,一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将由此诞生,那就是我!”
年少的时候,相信多数的男生也会像马小军一样,幻想着世界陷入大灾难,然后自己成为拯救世界的大英雄,万人敬仰。
马小军的这种幻想则到了沉沦入迷的地步,比如他会偷偷拿父亲的奖章,把自己BOS成军人,犹如就是那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胜利归来,接受人民的掌声欢呼。
在被警察批评臭骂了一顿之后,在家里对着镜子幻想着自己狠狠地教训回那个臭警察。这些情节看似玩笑,实际上却是在“提醒”着观众,马小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年少的马小军由年少的夏雨扮演,据说剧组以“长得像姜文”为标准来选角,因为姜文母亲说夏雨长得像,最后才选了他扮演这个角色。不过后来大家才发现,张一山和姜文夏雨他们两也很像...
被公认的一点是,夏雨扮演的马小军是姜文年少时期的一个投射,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姜文出生于1963年,时间正好对上了电影中马小军的十五六岁,姜文的原本叫姜小军。很可能姜文那时候就是喜欢到处活蹦乱跳的孩子。
但不管马小军是不是就是姜文,姜文对马小军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加上夏雨浑然天成的表演,这个迷茫在青春期大男孩得到了立体化的呈现。
年少无知,所以青春难免会有遗憾。《阳光灿烂的日子》从成年后马小军的角度去看,其实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如果把旁白去掉,这就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故事。至少在前109分钟,那些日子真的是阳光灿烂。
年少多好,朋友多好,一番争执不会有被告,游戏竞争不会记入脑。身在混乱动荡的年代,没有与相同时代背景《活着》的那般压抑,反倒是有着无忧无虑的快乐。
这也许就是姜文想说的,现在看来,那个时候是黑暗的。但在小孩子们看来,从那时候的小孩子们的角度看,太阳每天还是照常升起,好像永远都是夏天。
这种快乐是青春时代里宝贵的财富,无论你身处什么年代,你都能拥有这种阳光灿烂的快乐。世界再怎么糟糕,关我P事。当这种欢乐与人心惶惶的时代形成对比,忽然就有了一种无法言喻的感觉...
世界万物是平衡相对的,既然有快乐,就会有悲伤。在这种阳光灿烂的快乐背后,姜文用一种不能剧透的方式,掩盖了那种悲伤。
年少时能有什么悲伤呢?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是懵懂的爱情。
自从马小军爱上了米兰这个女孩,他的世界就完全变了。无论年代再怎么动荡,也是阳光灿烂,米兰就是那抹阳光。
他非常想要接近米兰,于是就有了张小军终日游荡在米兰那栋楼的周围的情节,这里的旁白又埋下了一个伏笔:
“我终日游荡在这栋楼的周围,像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焦躁不安的守侯着画中人的出现。她像一个幽灵,来无影去无踪。只有我的感觉和嗅觉里留下了一些痕迹和芳香。能证实她的存在。我延长了守侯的时间,甚至披星戴月,终究一无所获。”
等到他终于能和米兰说上话,米兰却似乎只把他当成是个小孩子。毕竟两人在气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
他和米兰之间,有一种距离。就算他为了能引起米兰的注意,从高高的烟囱上跳下来,为了更靠近她,每天去找她玩,甚至一起跳舞、看电影,送她回家,他们始终都有一种忽远忽近的距离。一如前面旁白说的,我延长了守侯的时间,甚至披星戴月,终究一无所获。
于是到了两人感情升温的时候,旁白就开始跳出来自我怀疑:
“慢着,我的记忆好像出了毛病,事实和幻觉又搅到了一块儿,可能她根本就没有当我的面睡过觉,可能她根本就没有这张凝视过我,那么她锥子般锐利的目光和熟睡的样子又是怎么跑到我的脑海中来的呢。”
这到底算不算爱情?正因为年少懵懂,这个问题才很难找到答案。再加上这场记忆已经是被破坏了的,连马小军自己,都已经找不到答案。
直到全片的第109分钟,剧情来了一次惊天大反转,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国产剧情片能够惊艳世人的重要原因。原来马小军已经知道了答案,只是这是一个他不想要面对的答案。
年少无知,到底是真不知,还是不敢知。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需要看两次以上的电影,因为这是一部类似于《看不见的客人》的电影。在剧情大反转之后,片子忽然之间就变成了悬疑片的感觉。
就在马小军的一番感叹过后,观众还在困惑之中,结局变成了黑白画面(《鬼子来了》则是全片黑白最后变成了彩色,同样别有用意)。马小军和他大院里的死党们又聚到了一起,这时候他们已经风风光光地回到了北京,而小时候的那个傻子还是夹着棍子。众人呼喊傻子名字的时候,傻子却大骂了一句:傻B!
这可能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出彩的一个结尾。
傻B究竟是指谁呢?这可能是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答案并不唯一。可以是马小军一伙,表面上成功实际上却堕入了随波逐流的圈套。也可以是针对马小军一次嘲讽,因为这是他的青春,甚至他的人生,都是一场悲剧。
回忆还可以用彩色来掩饰一些什么,但回到长大后的现实,已经是一片灰白。
悲剧之处在于,马小军本身就是一个懦弱的人。他想要当英雄,却只能偷父亲的奖章意淫;被欺负后他想要反抗,却只能回家对着镜子怒吼;他想要为了米兰怒怼刘忆苦,当场打碎酒瓶,然后朝他的肚子狂捅,却只能当作什么都没发生过。
人不能失去想象力,但也不能沉溺于幻想。
马小军的弱懦导致了电影最后的结局,看似阳光灿烂的青春日子,实际上却是过眼云烟。马小军其实有些像鲁迅笔下的阿Q,他们都不敢去抗争,只能通过“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这无疑是可悲的。
反思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现在,是不是也有许多想做却不敢做的事,被懦弱驱使,终日只能做个“白日梦想家”。
可能你能想象出犹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精彩戏码,但要清楚的是,这部电影实质上是一部悲剧。
最后还要被一个傻子骂了一句,“傻B!”
(对了,片中还有冯小刚和原著小说作者王朔的经典客串,可能比很多主要配角都要出彩。)
8分点评
人们之所以强迫年轻人读书并以光明的前途诱惑他们,
仅仅是为了不让他们到街头闹事。
——《阳光灿烂的日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