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酱蒜汁辣椒醋,吃什么,你好”老板总是喜欢用倒装的语句向我们这些老食客问好。说是经常来,但感觉他谁都记不住的样子。
他一年四季都出摊儿,冬天生意好,夏天生意淡一些,一年中尤到了入秋,也就是现在这种季节,认识不认识的人围坐一圈,搭上红棚子,开动筷子,好像一家人。但其实,都是匆忙路人。
老板是安徽人,我们一直以为他是河南人,他说话的方式,语气,都透着淳朴。我们去过一次河南,和印象中的河南的生意人确实有些区别。可能是因为老板大舌头的原因,他努力的说着每句话,生怕漏掉什么。
即使是老客,老板也会每次都向我们介绍他煮的东西,就好像第一次来一样。在这,我们吃了三年了,三年间,每当雨水或节气,但凡不是回家有事情,老板都会出摊儿,并且一来就到很晚。
两年后,我们从三元桥搬到了望京,离那有些距离了,但因为没有老板的电话,我们还是会开着20分钟小破车,来这看看老板出没出来。很多时候真的不是饿,只是想看看,想看看那个灯亮没亮,那个人来没来。
之后赶上人少的几次,我们看到了老板的妻子和儿子。妻子过来帮忙,儿子坐在一旁吃着父亲煮出的好味道。见了几次之后,没再见过儿子,后来得知,儿子考上了省会的高中,我想,他们想必省心了好多。
后来有一次老板和我们说,他搬家了,搬到了一个商业大楼的后面,那边有个小村子。一个13平米的小平房,房租2800一个月。这个价格,即使合租,也是可以的。老板说,他们不会别的手艺,没办法,只能住平房。每天要熬汤,要煮料,若是在楼房,会有很多人举报,也只有这样,能持续在这个天桥下早出晚归。
最近的一次,想加老板微信,一是天气不好的时候,可以提前联系老板。二是出于好奇,想知道下老板平时都会发些什么。但得知要加的时候,老板告诉了我个号码,天气不好的时候就打一下,但凡不是特别恶劣,都会出来。
这就是第一个故事,在柳芳的天桥下,有这样一位爸爸。很多时候,不是想去吃东西,就是想去说说话。听他说,说他说不清的方言,而我们说的,其实,他都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