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作者: 明月雪照 | 来源:发表于2022-09-28 16:12 被阅读0次

    两个多月后,一帆如约到了二舅家。寒暄过后,二舅问道:“说说你最近学习的感悟?”

    一帆侃侃而谈,“二舅,通过拜读经典,聆听圣人的嘱托,和圣人“交谈”,慢慢的,我发现自己的问题还真不少。”

    二舅笑眯眯的看着一帆,“说来听听?”

    一帆说道:“这两个多月以来,我制定了计划,每天做到早睡早起、早起锻炼,然后再拜读《四书五经》,接着就集中精力上班,感到每天快乐而充实。二舅,这是我真正生命的开始,也是我终身修习的目标。我找到了真正的快乐,我的灵魂正在改变......”

    一帆接着说道:“现在,我的第一步就是要忏悔过去的错误,反思过去的偏差,从而达到心态平静、性格平和、身心统一、快乐幸福。”

    二舅有点惊讶,“才半年多,你就有了这么多的改变和收获,我真还有点没想到。你说的我深有感触,拜读经典,就是和圣人‘交谈’,这是何其荣幸的生活啊?”

    “是的。二舅,当我读到《大学》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以及‘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些精辟的话语时,我感觉这就是对自己说的。原来,修身、正心才是生活的根本。所以,现在的我虽然过得并不好,可以说一无所有,但至少还能找到偶尔的快乐。”

    二舅满意的点了点头,“对对对,你的理解和我的一样,说明你不但深入了,而且下了功夫。其实啊,圣人说的做人、学习、生活的前提就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用今天的话来说,学问之道就是把那颗放纵的心收回来而已。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是健康的,其实并不完全需要家财万贯,只要有基本的物质基础就行了。所以,上一次,当我发现你开始反思自己,认识自己的时候,我就确定,你的心理治疗已经很有效果了。”

    一帆笑着点了点头。二舅继续问道:“刚才你谈了对‘大学’学习的感悟,那‘中庸’呢?”

    一帆仰起头,“二舅,《中庸》中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都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对任何事情都能泰然处之。《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说,只有内心中始终如如不动、不偏不倚时,所有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等就不会发作。”

    一帆说完后看着二舅,“不过,二舅,这些至理我都基本理解了,但有时还是做不到,甚至背道而驰?”

    二舅说道:“你才学了多半年,时间太短了啊。何况,学习圣人之道是毕生要去学习实践的,当然不能操之过急啊,慢慢来啊。当然你说的很对,关键是自己要实践,这个核心你是把握住了。”

    二舅看着一帆,“作为凡夫俗子,我们不可能常常保持一个“中”的最健康的状态,但我们可以通过修习,通过自我觉知,慢慢的向这个状态靠拢,这应该是我们能做到的。最简单的方法,我们可以在某个时刻,抛却暂时的烦恼和不安,反观自己的内心,自己和自己对话,干一些自己非常想干的事情。长此以往,我们就会慢慢的把心找回来,而不受外界事物的严重牵绊而迷失自我。因此,孟子曾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个“诚”就是自己对自己真诚负责,要把我们常常向外的心转到向内、向自己努力的方向。因为如果除去我们自己的情绪和烦恼,我们的心就像镜子一样,来去自如,应付自如。而当你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心灵,很多的痛苦和烦恼就离我们而去,我们的心灵和人格才会不断健全,这就是孟子说的这个道理。”

    二舅说:“其实圣人就是告诉我们,要直面自己的心灵,不为外物所转。我们自我的感觉比如愤怒、恐惧、焦虑等,说白了这只是我们的心跟着外物在变,被外物所转,然后才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时,司马懿面对诸葛亮兵马的叫骂、侮辱,仍然不为所动,按兵不动,终于拖垮了诸葛亮。这其中司马懿有忍辱的功夫,也有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因此,真正令我们痛苦的是我们的脾气性格、思维想法和根深蒂固的观念,而并不在于外物,因为我们总是试图去主宰我们无法掌控的东西,这也是焦虑的源泉。”

    一帆深有感触,“二舅,您说得对。以前我自我感觉自己好歹上过大学,好像自己处理很多事情都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几乎从不怀疑自己。现在看,一直以来,自己就是任由自己的情绪牵着鼻子到处走。”

    二舅点了点头,“这个你总结的很到位。的确,以前你的问题就是从不怀疑自己。”

    一帆和二舅相谈甚欢,直到下午很迟了,一帆才意犹未尽的回到了单位。

    现在,一帆完全沉浸在国学经典中那奇妙无比和身心安宁的幸福世界里面了。现在,他的幸福感在不断的增强,性格也乐观开朗起来,心情慢慢变得十分的安宁起来,尽管他现在一无所有。很多时候,他甚至害怕别人来打扰。

    和郑丽洁没有走到一起,一帆也想通了,毕竟自己也全力以赴了。他也不忌讳周婷了,周婷也就那样的思维和认识,除了他们自己,谁都改变不了他们。现在不管碰到多么烦杂的事情,一帆都在努力的回到宁静的安宁当中。他一直这样思维:现实和挫折只是暂时干扰了他的内心安宁,但安宁并没有被破坏,他身上觉醒的力量也完好无损。

    年底,一帆找到了二舅,“二舅,有些经典我大体能懂,但理解上还是有偏差,更无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我正在摸索。”

    二舅说道:“你在修习《道德经》,她本来是一部极其深奥的经典,不仅需要深入理解,还要天天背诵。我说过,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慢慢的,你就会知道其中的奥妙了。”

    一帆问道:“《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有时候,我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

    二舅说道:“这和佛法中说的无相布施是相同的道理。我的理解是: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得到什么报酬。而现实中,人帮助了人,有时往往都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因此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二舅继续说道:“《道德经》中所讲的,正是来纠正我们的认知问题。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好的生活修行就像水那样,水滋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所以水总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水是万物之灵,水能从高处流往低处,也在表述一个做人的道理。”

    二舅对一帆非常满意,喝了口水,他继续说道:“人活在世上,应该尽量做到宠辱泰然,不要太在意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正如《道德经》中‘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其实啊,我们的名利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会使我们担惊受怕。”

    “宠辱若惊,屈辱是低下的,受到屈辱就感到丢人,所以害怕受屈辱。我们之所以有大的祸患,那是因为我们太在意“自我”的关系。假设我们冲淡“自我”,不要执着“自我”,那么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如果有一个人愿意牺牲自己为天下人服务,就可以把天下交给他。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挣钱,来买房买车,来学习工作,通过换取基本的物质需求来满足基本的生存,但真正的快乐并不完全站在无止境的物质上面或者无止境的欲望上面,真正的快乐同样来自于自己内心的感知感受。”

    一帆认真的聆听着,他不停的点着头。二舅继续说道:“通过修习,我们除了努力奋斗外,还要慢慢减少自身的欲望,减少自身的私心杂念,减少与其他人无意义的比较,通过努力奋斗和减少私欲,我们就会慢慢的幸福快乐起来。正如《道德经》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人的私欲是无止境的,必要的时候,必须要减少私欲。《西游记》中,孙悟空从一个石猴变化而来,但当看到老猴子死去的时候,他很苦恼,他感觉到长生不老才能地久天长。于是孙悟空到海外学艺,学会了长生不老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的本领。回到花果山后,天宫封他为弼马温,他嫌官小,自封为齐天大圣,后来天宫默许。后来,他竟要坐玉帝的龙椅而大闹天宫,如来才将他压于山下。这说明,欲望是无止境的。”

    二舅说完后,他问一帆,“现在谈谈你修习《金刚经》和《楞严经》的体会?”

    一帆说:“通过修习《金刚经》,我记住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说我们的生活,很多事情也就是外缘,都是变化无常的,就像早晨的露珠和天空的闪电,瞬间就会消失,所以我们不仅看到他的存在,也应该看到他的过程,而不要过于执着,放心不下。《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说世间的事物,都是生灭变化的(不是长久的),我们应该无所执着而应该保持清净和安宁的状态。《楞严经》中“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对我感触非常大。很多事情都有成熟的条件,条件成熟了,事情就发生了,不管好事还是坏事。因果法则不应是宗教的专利,其实也是哲学的范畴。任何时候,都要把心收回来,要反观自己,不假外求,外界的很多事情是变化着的,是不可靠的,很多时候是我们无法选择和回避的。”

    二舅说道:“很好,很好。要做事,先明理。我基本赞同你的理解。不过,和很多初学的人一样,你也有一些问题,我觉得需要重申一下。”

    一帆点了点头,“您说,二舅!”

    二舅开始说道:“我想说的是,第一,你刚才说了你的学习感悟,我当然是感同身受。但是,你说的这些体会,我感觉,很大一部分是照抄‘高人’解释的,不过,这当然没错。我的意思是,你要从灵魂深处,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些道理,形成自己最为深刻的体会,并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这也是你今后奋斗的方向。”

    “第二是,你在学习经典的时候,尤其是学习佛学经典的时候,你要认识到,经典不是用来当知识用的,也不是用来增加谈资的,更不是去寺庙烧香的那种宗教仪式的,而是实实在在指导自己生活思维、改正自己缺点毛病和端正认知的用来修习的。另外,好多人说道家、佛法是消极的,是厌世的,其实这不对。相反,佛道都是非常积极的,他是不断的在破我执,所以你要更深入的认识到她的良苦用心。”

    “第三是,以后,你只管拜读、研习经典,然后将这些理论深入自己的灵魂中和骨子里,开心生活,快乐生活。但是,轻易不要告诉别人你在学这些,不然会因为你的高度不高或者做的不好,导致别人可能会诋毁经典!”

    二舅说道兴致处,也吸了支烟,“儒释道从终极高度来讲,很多理是相通的,而能将儒释道融会贯通最完善的,我认为是明代伟人王阳明!以后你可以修习拜读他的《传习录》。佛学的修习次第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我们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就像孙悟空戴的紧箍咒一样,当持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的行为言谈就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样我们要忍辱,很多事情的解决是需要忍辱的,忍辱不是历来顺受,而是更大的包容,就像王阳明说的:“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诽谤,不管人荣辱!”其实这和老子说的“宠辱不惊”是一回事。忍辱不是任人对你伤害,而是关键的时候以我们高贵的人格做出反击,事情一过,心中无痕。当然,我们目前无能为力的事情,就任凭他去说,我们要相信总有真相大白之日;我们也需要禅定,时时刻刻觉知我们的内心,不要使自己的心灵像奔驰的野马一样,一会儿想到东,一会儿想到西,一会儿想到过去,一会儿幻想将来,这和老子说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也就是做到身体与精神合一;我们需要精进,佛学绝不是消极的退避,而是更加积极的向上,我们要热爱生活、努力工作、快乐向上,我们常听到看破红尘隐居深山,但更应该看到大隐隐于市。”

    一帆不停的点着头,“这么好的经典,我怎么以前很少听过啊,二舅。”

    “你念高中的时候,我曾经试图给你说过,那时你是听不进去的,现在机缘到了,也不迟啊。”

    二舅继续说道:“修习,不是让我们寄托在某些事情上面,或者迷信于某些事情上,或者逃避现实,而是叫我们慢慢的客观的看清事实,看淡看透事物,然后达到心灵的彻底健康,进而快乐的生活。平常我们只注重身体的锻炼,而忽视了心灵的修习,这是极大的误区。”

    一帆又问道:“我还有疑问,那就是当今社会压力如此之大,我们整天都为生计而奔波,匆匆忙忙,很多时候也腾不出时间来修习啊?”

    二舅笑了笑,“你的这个问题非常好,这正是我正要说的。其实这个问题,伟大的心学家王阳明早就给出了答案。《传习录》中王阳明曾说:“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这说明,真正的修行未必非要离开家庭,离开工作而跑到深山野林中去,其实真正的修行就在生活当中,就在当下。简单的说,真正的修行就在吃饭、睡觉、锻炼、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等当中,也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当中。总之,修行就在生活中,把世俗生活提升到了的修行的高度,正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聚精会神、全身心的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当中,这就是最好的修行。”

    ......

    从二舅家出来,一帆顿时感觉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美好。他给母亲打了电话说他晚上要回家,当他走到庙坪的时候,看到高崖坪上云雾缭绕,整个高崖坪笼罩在云雾里面,一帆顿时感到非常的快乐幸福,因为那个云雾下面,父母正等着他回来吃饭……这种感觉,已经多少年没有了。当初,他竭尽全力、全力以赴的走出了高崖坪。现在,他真的很想回高崖坪了,他觉得只有在高崖坪,他才感到最为踏实......

    通过不断的修习,他慢慢变得不再那么任性、愤怒和不宽容了,通过的修习,他获得了重生。现在他重新审视他的以前和现在了,他最终发现,但很多事情的处理不当其实正是自己不当的性格和不健康的心态造成的结果。

    一帆想起了高老师给他说的,练武应该练成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让这种条件反射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同样,修习儒释道也应该将这些智慧,修习成自己身体心灵的一举一动和一言一行之中......

    通过修习,一帆终于从离异的阴影当中走了出来。他以前费尽心思和无法理解的东西,现在似乎都有了答案了,是古老的中国国学给他指明了正确的人生方向,他庆幸自己生长在这个五千多年历程的古老国度。

    从此,面对任何困难,他都会坚持修习下去......对他来说,修习是一辈子的事,修习才是生活的核心和灵魂。现在,他终于有了可以斩除一切烦恼的宝剑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四十一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won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