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老畲医的神圣忧思

作者: 紫岚山 | 来源:发表于2021-12-10 09:01 被阅读0次

    踏上畲乡景宁这片神奇的土地,沉浸在美丽畲寨李宝村的祥和宁静里,无意间,跨进畲寨人家的大门,鹤发童颜的老人,满壁的致谢锦旗,扑面而来的浓浓草腥味,谁都不能不为之惊讶!

    大家也一定能猜到,这绝非寻常的畲族农户。

    是的,这正是闻名遐迩的老畲医雷三妹家。

    老畲医雷三妹已87岁高龄,虽然满头银发,但依然身体健朗,耳聪目明。见到来客,笑声朗朗。看他这光景,大家心里自然会觉得自己遇上道行不浅的老神仙了。

    寻常日子,老畲医就坐在案前翻阅笔记或药典。隔三差五,遇到了上门求医的病人,老人家以笑脸相迎,随意地问长问短,就是不问病。找到了话题,说得热恰了,就坐到病人跟前去,握着病人的手继续聊着,什么时候给病人把起脉来,病人自己也说不明白。

    病人家属问起能不能治愈之类的话,老人家只是笑笑,不作正面回答,继续与病人亲亲热热地聊着,把病人哄高兴了,他会突然冒出一句:放心吧,没有治不好的病……

    几十年的行医经验,几十个救死扶伤的成功病例,他得出了一个深信不疑的结论:治病先救心。也就是说,先给病人树立起对自己的康复满满的信心。所以,老人家看病望闻问切,都在满脸笑意地不经意间悄然完成。即使最沉重的问题,他都会说得轻描淡写,把看病的沉闷化解为轻松愉悦。

    老畲医祖上六代行医,代代都是医道卓著,口碑相颂。

    可是,到了他的父辈,却不得不弃医耕种。因为,在那个贫穷的岁月里,医家根本没有收入可言。全凭着一颗纯朴善良之心,帮着乡亲邻里采药治病。病人如果家道稍稍宽松一点,给个半斗米一把杂粮什么的;如果病人家里一贫如洗,自然也不能见死不救啊!

    因此,常常解救了乡邻,荒了田地,一家老少煎熬在饥寒困苦里。在那个再也揭不开锅盖的日子里,老畲医看着父亲泪流满面,然后就把那一本本记满六代先人行医点滴的发黄医书,装进一口大箱子,用一根草绳悬在房梁上……

    老畲医说,六代人的心血,百余年的心思啊,就那样悬在房梁上,陪着父亲一声声无休止的叹息……

    老畲医雷三妹从小跟着父亲上山采药,哪样的草什么季节开花,什么季节结果;哪种树什么时候落叶,什么时候采果,都熟记在心。当父亲不在跟前的时候,他就会仰视着房梁上装满医书的大箱子发呆……也常常偷偷在背地里为本村乡亲看一些小病小痛,心里一直都惦记着房梁上那一箱子祖传的宝贝。

    在他36岁那年,他的妻子得了疯瘫,他偷偷地把房梁上的大箱子解了开来的时候,他父亲就站在他身后,默默地看着他,一声不吭,转过身去抹去满脸苦涩的泪水,悄然走开……

    年轻的他凭着刚烈的血气,初生牛犊般的自信,决心用自己的本事把妻子治愈。

    整天整夜陪在病妻身边,时时刻刻都手不释卷;常常不顾天寒地冻,想到什么草药就满山去找。也因为对父亲的不解和生气,也因为自负,始终不愿意向父亲请教。拿他今天的话说,自己的鲁莽,用药的猛烈,对病情于事无补,最终结果只是加快她的死亡。

    一年零一个月的呕心沥血,他无法承受那样天打雷劈般的打击,他像发了疯一样,常常坐在妻子坟前发呆。他说,他注定与百草万木有不解之缘。从那以后,一静下来除了满心忏悔,就是那不服输的蛮劲在心头涌动。于是,他没日没夜地用心熟记草木如何配伍调剂,思考如何炒、炙、煅、煨达到预期药效,向父亲讨教病症治疗与体力恢复之间的用药窍门……即使在田边地角看到陌生的草木他都会用嘴去品,用舌去尝。他决心尝遍百草万木,让所有的草木都长在自己的心间。

    一年年一月月,百草万木成了他心里的全部;村里谁病了不等人家来请就自己上门去。遇到邻村有病人上门来,一心一意,毫不保留,每服三天的药,就自己上门去把脉复诊,让每一个他亲手治疗的病人都能得到最好的用药方案。每一次看病、组方,以及不同阶段的用药调整,都清晰地记录下来。他的全部所求就是治病,就是证明自己心里一点一滴的体悟,一点一滴的心得。除了如何合理用药,治好病人,熟记百草万木的药性,他似乎忘记了整个世界……

    他说,他不是跟自己斗气,而是他越来越深信不疑:天地懂人情,所以生万物;万物也必定相生相承。我们如果真正懂天地,知晓万物效用,世间自然就会少了病痛,多了千家万户的欢笑!

    有道是天地不负有心人!

    在他45岁那年,他二儿子得了偏瘫卧床不起的时候,他已经不再惊慌失措。他凭借自己近十年的苦苦摸索,艰辛修炼,和对祖上炼药配药独到的修进。三个月的日夜把脉按摩,悉心守候,儿子的症状就开始有明显减退;不到半年的精心调理,儿子痊愈如初。

    如今,他二儿子已经60多岁了,谁也看不出他曾经得过偏瘫,奇迹般没留丝毫后遗症。对此,许多权威的中医专家也只能望洋兴叹,敬仰有加。

    老人家说,这人身上有千种病,这山上就有万种草。人会说话,草木也一样。只是草木用生长的地点,开花的季节,茎秆的模样,果实的形状,根叶的气味来说话,不用心就听不懂而已;用心摸透了它们的脾性,我们要什么它们就会给我们什么。

    但老畲医却说,草木能医病,但不能医命。人真的跟草木一样,不同的草木有不同的脾性,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病症。得病了就说明那个部位很弱,治好了也一样要特别注意。浙江省民委一位退休干部得了偏瘫,通过朋友把老畲医请到杭州去;老畲医一个月的医疗调理后,症状开始渐渐减轻。他要回家采药,交代了三大忌口食物,说好很快就把草药寄给他。病人再服药三个月后,病症基本消失,可以单独散步,开始独自去公园与老朋友们打牌消遣了,也渐渐地忘记了老畲医三大忌口的叮嘱。十个月后,病人家属赶到老畲医家,要他再次出马。老畲医摇摇头,断然拒绝说:药能治病,不能治命,你请回吧!

    一个月后,病人西去!

    到今天为止,老畲医已经治愈几十位瘫痪病人,但是老畲医有一个铁板钉钉的规矩:不见病人不下药!

    他说,久病不起的病人,找到这大山里来了,家属一般都是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想法。见不到病人,自然不能了解病人的其他情况,盲目下药一定会误事。畲药为什么不能像西药一样制成现成的药剂,就是因为同样的病,不一样的病人就不能用一样的药。要针对病人身体各个方面的情况,面面兼顾,才能达到治病调理的效果。再则,久病的人体力差活动少,胃口都不好。一边给病人鼓励,一边打开病人的胃口,未下药,体力先恢复了三分,病人的信心就开始重树起来,药效也自然倍增了……

    老畲医行医半个世纪,亲手治疗几百例,一点一滴的积累,写下了一大本一大本的笔记,垒叠起来足有半身高。遗憾的是,他基本没有上过学,识字十分有限,他写下的笔记只有他自己看得懂!

    四年前,同村的一位老妇人,感到全身乏力,矮凳子坐下去就觉得腹部被撑得疼痛;去医院一查,是直肠癌。医生说,已经晚期,不宜手术,回家静养也许还能有半年一年的日子。她家人不甘心,求到老畲医门上来。老畲医在这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癌症的治疗,可老人家看在同村远亲的份上,连夜翻阅家传医书,结合自己的行医经验,两天后开始让病人服药。半年后,病人去医院复查,结论是直肠肿块缩小。对此,医生也惊讶不已。

    如今,四个整年过去了,虽然病人没有完全康复,但生命被奇迹般地延续了下来。老畲医说,他老了,采药都得靠别人帮忙了,所以,就把她该用哪些草根树皮一五一十的教给病人家属,让他们自己采药配药。

    从这个病例中,很多人会有一种错觉,以为畲医畲药其实非常简单,一教就会。那么,如果谁自作聪明,把这位病人使用的草木配伍挪用到另一位同样患直肠癌的病人身上,很可能不仅没有什么疗效,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畲医畲药并非空穴来风,绝非偶然的侥幸所得。

    翻开畲家人的族谱,几千年的文明,就是几千年的耕猎史。

    早在公元7世纪,畲族先民凭借着自己的勤劳汗水开垦出闽、粤、赣三省交界的不毛之地。在当时,畲家人把自己的农耕叫做“耕火田”,亦即“刀耕火种”,所耕土地多半是缺少水源的旱地。土地之贫瘠,耕作之粗放,收获之微薄,让他们煎熬在水深火热里。

    明、清时期,畲家人再度向闽东、浙南开始大迁徙。但他们显然是来晚了,平坦的河谷已多为汉人居住,平软肥沃的低山土地已为汉人垦殖。因此,千年迁徙的漫长道途,并没有实现他们的梦想,他们仍旧只能开山劈岭,拓荒造田,依然落脚在大山深处。

    野兽依然是他们生产与生命的最大威胁,他们不得不常常放下锄头拿起猎枪……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狩猎经济依然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支撑。世世代代“耕猎并举”的拼搏,塑造了畲家人整个民族的英勇个性。他们祖祖辈辈凭着猎枪和锄头把子,书写出属于他们的辉煌……

    贫穷与饥饿,疾病与野兽,成了他们千百年来无法摆脱的困扰。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艰难境遇,寻求生存的渴望,激发了他们解读山间百草万木的智慧。

    畲医畲药,在这个旷日持久的艰难困境中,逐渐走向成熟,孵化了她出神入化的神秘力量。

    岁月长河,大浪淘沙,英才问世!

    老畲医雷三妹,半个世纪的行医,已经积累起丰厚的经验,对瘫痪和甲肝、乙肝的治疗都已胜券在握。

    然而,遗憾的是,老畲医越来越老,而他膝下的儿孙,或者没有文化而无力继承,或者不在农村更无心师从。

    白发苍苍的老畲医常常慨然叹问:谁为后继?

    现如今,城镇化进程,工业化步伐,大山越来越遥远,百草万木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瑟缩在钢筋水泥峡谷里的现代人,陶醉在现代文明成果中,五千年农耕文化的辉煌典籍,已越来越陌生了。

    畲村李宝背靠着千年古画一般的美丽大山,湛蓝的天空下,日新月异的美丽畲寨,烘托着新时代的无限魅力。然而,健康与幸福的无尽求索进程中,发展与传承这一古老的旋律,一直以来都让我们感到忧患重重。

    老畲医的皓然白发,凝聚着几千年来的先祖智慧,承载着一代代先人爬山涉水、遍尝百草万木的古老医道。他那沉重的叹息,会不会成为我们五千年文明精华——“天人合一”和谐步伐倒退的前兆呢?

    我们万不可漠然视之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散文/老畲医的神圣忧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xhk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