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传统文化《周易》(2)】——太极
一、太极概念
太极,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太极”一词,出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物极则变,变则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
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太极是中国道家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庄子之后,后世人们据《周易·系辞》相关“太极”的论述而逐渐推演成熟的太极观念,着实吸收了庄子混沌哲学的精华。
同庄子浑沌哲学一样,太极观念这种迷离恍惚地看待万事万物的现象和本质的人生态度,以及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实则包含着清醒睿智的哲思,其终极目的是希望人类活动顺应大道至德和自然规律,不为外物所拘,“无为而无不为”,最终到达一种无所不容的宁静和谐的精神领域。
《易系辞传》记载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的内容。意思是成卦的过程,先是有太极,尚未开始分开蓍草(易占卜用蓍草做工具),分蓍占后,便形成阴阳二爻,称做两仪。二爻相加,有四种可能的形象,称为四象。由它们各加一爻,便成八卦。这里讲的是八卦画出的过程。原与天文气象及地区远近方向相关,后来被宋代的理学家以哲理方式进一步阐释。
太极在道家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无极)之后,而后形成万物(宇宙)的本源。比较早使用“太极”概念的,有《庄子》和《易传》,一般在宇宙论、方法论上用的太极概念,在中国的典籍中,《易》素来是作为穷尽天地奥秘的哲理书,对成卦过程的分析,根本说来,也是对天地开辟的概述。太极生两仪,便是由太极的分化形成天地的过程,两仪,即是天地,亦可是阴阳。太极的概念经常与易学一起出现。道家易有自己的独特体系,太极的概念是道家易的宇宙论、修养理论的重要基本概念。
二、太极简说
研读庄子,有一个哲学概念就是太极。受道家与阴阳家影响的《系辞·上传》里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在《系辞·下传》里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何谓太极,先哲解释不一。虞翻说:“太极,太一也。”韩康伯说:“太极者,无称之称。”孔颖达说:“太极即是太初太一也。”苏子瞻说:“太极者,有物之先也。”朱熹说:“太极者,理也。”来知德说:“太极者,至极之理也。”焦循说:“太极犹言大中也。”各家注解虽不相同,其实都以太极为天地人物的本有之体,简称为本体,此体圆含无穷的形象与无尽的功用,本体形象功用不相分离。不学周易,不明易理,则不知吾人本有此体,不知万物皆备于我,以致凡事舍本逐末,向外驰求,造成一己与群众的种种灾祸。学易明理,则能趋吉避凶。凶之最大者为生死问题不能解决,吉之最大者即是学为圣人。欲学圣人,必须先求解决生死问题。《论语》记载,子路问死,孔子解答:“未知生,焉知死。”有生始有死,欲知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必须了解生的来源,生的来源就是太极。
太极生两仪者,太极寂然不动,本无形象,唯为清净光明之体,此为无生之理性。动则显象起用,乃名为生。所生之象,其数无穷,但始动之际,只有一明一暗两种形色,明色为阳,暗色为阴,因此称为阴阳两仪,仪如《孔氏正义》所释,作容仪讲,因其尚未成象,故不称为两象,只称两仪。但这两仪实为四象以至万象的基本结构,万象即由两仪细分而成,所以万象无不有阴阳两仪。万象之数虽然无穷,但基本之数则为阳奇阴偶。伏羲氏画卦时便发明极为简单的两画,以示无穷无尽的象数之源。
三、太极图说
太极图有很多种,诸如周敦颐太极图、先天太极图(原名“天地自然之图”,俗称“阴阳鱼图”)、古太极八卦图(先天太极图周围配以八卦符号)、来知德太极图以及清朝端木国瑚太极图。历经流传至今,各图唯有先天太极图以及古太极八卦图人尽皆知,因此,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图”即“阴阳鱼图”或“天地自然之图”,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八卦图”即古太极八卦图范式,甚至往往将“太极八卦图”简单的称之为“太极图”。
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从孔庙大成殿梁柱,到老子楼观台、三茅宫、白云观的标记物;从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摊;从中医、气功、武术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刊封面、会徽会标,到韩国国旗图案、新加坡空军机徽、波尔勋章族徽等等,太极图无不跃居其上。这种广为人知的太极图,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被习称为“阴阳鱼太极图”。
“太极图”既然流行得如此久远、如此广泛,自然它的起源和流变问题就成了人们的兴趣焦点。在考察它源流之前,应弄清楚“太极图”的名称和图形的关系问题。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名称,却指不同图形,被称作“太极图”的除了阴阳鱼图形外,还有五层图形(即习惯上所称的“周敦颐太极图”)、空心圆图形、黑白半圆图形等(实际上后几种图形被称作“太极图”的时间大大早于前者);一是同一图形,却有不同的名称,如阴阳鱼“太极图”,早期称作“先天图”、“河图”、“先天自然河图”、“先天自然之图”、“古太极图”等;五层“太极图”又称“无极图”、“太极顺逆图”、“太极顺生图”、“丹道逆生图”等(当然两类太极图的图形各自都稍有差异)。
现代有不少人认为太极图起源于原始时代,甚至有人认为是太古洪荒之时外星人馈赠地球人的礼物,或本次人类文明以前上一次甚至两三次文明毁灭时遗留下来的唯一信物。太极图又是根据什么演变而来的呢?陈立夫先生认为:“大陆先后所出土之古太极图,较《周易》及《乾凿度》之成书,尚早三、四千年。诸如陕西永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时代)双耳彩陶壶上之双龙古太极图,乃使用毛笔中锋所画,竟早于孔子四千年。又出土商代及西周之多件青铜器上,亦锲有雌雄双龙相互缠绕之太极图。”陈立夫将双龙相互缠绕之图直接称为“双龙太极图”。双龙缠绕图实际上就是华夏始祖“伏羲女娲交尾图”。
这些图形到底是不是太极图的来源?如果单就这种图形纹样而言,显然无法直接推衍出太极图。因为类似的图案在其他民族就没有演变出太极图,如古代巴比伦有双蛇缠绕交尾图案,古希腊、古印度、高加索、小亚细亚等地的遗物(银饰、铜壶、花瓶等)上有类似纹饰,但这些民族都没有太极图。
不过,从这些图形隐含的思想观念看,又不能说与太极图毫无关系。这些图形都是双双交合而成,或双龙、双蛇,或双鱼、双凤,由两个相同的符号交叉而成,这是原始社会生殖崇拜的产物。双双图纹,或表示男女(伏羲、女娲),或表示雌雄(双鱼、双蛇、双龙、双鸟);两两交叉,反映原始生民对男女、雌雄交合的直观认识。由两性生殖器、男女、雌雄、日月等人体现象、生物现象、自然现象,逐渐体悟出“阴阳”概念,以及阴阳同体、阴阳相对与相交(对待与统一)、阴阳交互作用、阴阳相互转化等等思想理念,这种思想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阴阳文化。《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正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太极图的黑白相间、首尾纠合正是阴阳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的最佳图示。
四、太极内涵
1.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
唐颖达《周易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易纬·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来解释“易有太极”。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混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浑沌。浑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以元气未分状态为太极,赋以其原始物质的含义。这种观点在两汉较为普遍,如刘歆:“太极中央元气”;王充引易学家的话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郑玄则以“淳合未分之气”解释太极。
2.以虚无本体为太极。
王弼解释大衍之数:“其一不用’说’,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以“一”为太极,认为此“一”不是数,而是“无”,“无”为四十九之策数形成的根据。韩康伯注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
3.大衍之数的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
崔憬说:“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矣。分揲其蓍,皆以四为数。一策一时故四策以象四时也。”崔憬对大衍之数的论述及其太极说,不以不用之一为虚无实体,以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并且认为八卦涵蕴在大衍之数中。此种观点,在易学哲学史上有其重要意义,为宋易将汉易的宇宙生成论转为本体论提供了方法。
4.以阴阳混合未分为太极。
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周敦颐以后,对太极的解释分为三大流派:
(1)以数说大极。
太极一也,不动生二,神也;以一分二为奇偶解释太极生两仪。并认为在人则“心为大极”,在天地则“道为太极。”
(2)以理说太极。
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者,其理也。太极乃天地万事万物之理的总和,而在具体的事物中也有太极之理。故曰:“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3)以对立统一观说太极。
一物而两体,其大极之谓与?太极乃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认为无有阴阳,其合一则变化莫测,其对立则相互推移。王夫之阐发张载的学说,坚持以对立统一观说太极。断言太极和两仪是体用关系,非父子关系。并认为太极为阴阳二气合一的实体,此实体自身具有运动的本性和变化规律。且寓于天地万物之中,一切现象都是此阴阳统一体不同的表现形式,发挥了以“太和之气”为世界本原的思想。
5.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对太极的解释。
那么何为道呢?指天道,地道,人道。万事、万物都有两面,并且不断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关联。天道、地道大家根据科学已经证明并且好理解。关键是人道,人道又主要就是指思想,思想决定了行为、态度。讲的也是大家在尊重自己的思想,尊重自然规律。学会控制情绪,不生恶念,不怕恶念。探求正确的方法才是我们应该努力。
五、太极理论
太极是道家哲学概念。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列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庄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1.太初、原始的含义。
《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
《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丁俊贵
2020年4月2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