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产品经理
需求的从0-1——需求采集

需求的从0-1——需求采集

作者: a114271e8874 | 来源:发表于2018-12-09 19:48 被阅读9次

    明确目标、选择采集方法、制定采集计划、执行采集、资料整理===>需求分析

    以说和做,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来衡量的四种用户研究(需求采集)方法

    定性地说:用户访谈

    一对一,样本少时间相对长,围绕几个特定话题

    优点:可以了解用户怎么说,即目标和观点

    背景:用于新产品的预研工作,或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现象以后去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

    注意点:

    -避免一组固定的问题,可以提前备一个用于引导的问题清单

    -关注目标,任务其次。比用户行为更重要的是行为背后的原因,多问问用户为什么

    -避免让用户成为设计师,可以听用户说,但不要照着做

    -鼓励讲故事,帮助理解用户

    -避免讨论技术

    -避免诱导性问题

    常见问题和对策

    1.“说”和“做”不一致

    尽量在用户可以和产品发生交互的场合下进行,让用户在“说”的同时也“做”。注意区分用户说的事实与观点,“我做了什么..”等描述事实的可信度比“我认为...”可信度高。

    2.样本少容易以偏概全

    选择样本的时候尽量随机

    -尽量识别出各种可能引起偏差的因素,并在访谈报告里标明

    -以增量的方式做访谈(先访谈X个用户得出基本结论,再访谈X个用户来观察结论是够改变。如果改变就继续加大样本量或者思考问题是否合适、样本集是否合适,如果没有改变就停止访谈节省成本)

    3.用户和访谈人员有一方过于强势

    一次沟通一定有目标或目的,时刻牢记访谈的目的。如果发现话题不对赶紧往正道上板,实在不行就考虑结束这次访谈,用户很多,不要在一个不合适的对象上花费太多时间。

    定量地说:问卷调查

    优点:问卷一人一份,消除了群体讨论性质方法的弊端,即“沉默和”骑墙的总是大多数”,结果较客观

    常见问题和对策:

    1.样本的偏差,即样本与想了解的目标用户群体出现偏差

    样本选择注意点:尽可能覆盖目标群里中各种类型的用户,如性别、年龄段、行业、收入等等应该保证各类用户的样本比例接近全体比例。

    在实际工作中,能做到问卷的人实际已经是一种筛选,所以最好把这些潜在的筛选条件标明。

    小技巧:把目标群体的特征定义成一系列的问题,自带筛选

    2.样本过少

    样本过少时的数据分析没有任何意义

    在在描述时应该加上单位,而不是用百分比。要给出百分比的答案至少要有一百份

    3.问卷内容细节问题

    问卷设计注意点

    -无论什么方式,作答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

    -开篇放简单的不需要思考的内容,中间放很想知道的,需要思考的,较敏感的问题,最后放有关被访者的个人信息。

    -问题表述应该无引导性,如不要问“你喜欢某个产品吗”而应该是“你是否喜欢某个产品”

    -注意答案的顺序,可能产生“顺序偏差”或“位置偏差”。(有研究表明,对陈述性选项被调查者趋向于选第一个或最后一个答案,特别是第一个答案;而对一组数字,如价格和打分,则趋向于取中间位置。)

    可以准备几种形式的问卷,每种形式的问卷选项排列的顺序都不同(针对重要问题)

    技巧:对于重要的问卷,可以先进行小范围的试答,根据反馈修改后再大面积投放。(灰度发布)

    设置一份实际的问卷:

    想清楚目的,明确样本对象,调查渠道,时间计划等,最后才是问卷内容本身

    *问卷调查和用户访谈提纲区别:

    -用户访谈提纲通常是开放式问题。适合我们还比较疑惑的时候去寻找产品的方向,适合与较少的访谈对象进行深入的交流

    -调查问卷封闭式问题较多,适合大用户量的信息收集,一般只能获得某些明确问题的答案,不适合安排问答题

    *两者的联系:

    通过前者的开放式问题为后者收集具体的封闭式问题。找到了方向再具体调查


    定性地做:可用性测试

    通过让实际用户使用产品或原型方法来发现界面设计中可用性问题,通常只能做少数几个用户的测试,看他么怎么做,属于典型的定性研究。

    过程:

    -招募测试用户  这些用户要尽可能代表将来的真实用户

    -准备测试任务 在测试开始前组织者需要准备好一系列要求用户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应该是一些实际使用中的典型任务

    -测试过程:通过用户使用产品来完成所要求的任务,同时组织者在一旁观察用户操作的全过程,并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

    -测试结束后:可以询问用户对于产品整体的主观看法或感觉。如果用户在测试的过程中没有完全把思考的过程说出来,此时也可以询问他们当时的想法,询问他们为什么做出那些操作。

    -研究和分析:组织者分析记录并产出一份产品的可用性问题列表,对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使pm可以根据项目进度来选择优先处理那些问题

    常见问题和对策:

    1.可用性测试做的太晚,发现问题也于事无补

    在产品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做可行性测试。在尚无任何成型的产品时,可以拿竞争对手的产品给用户做;在产品只有纸面原型的时候,可以拿着手绘的产品,加上纸笔给用户做;在产品只有页面 Demo 的时候,可以拿 Demo 给用户做;更多的时候,在产品已经可以运行以后,可以拿真实的产品给用户做。不同阶段不同做法,从中都能发现相应的问题。

    2.尽量做可用性测试

    3.测试过程中,组织者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告知用户大概持续的时间,要做哪些事情,让用户心中有数,轻松愉快地完成任务。

    -可用性测试中,我们可以要求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采用一种名为“发声思维”的方法,即在使用产品的同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比如为了完成某个任务,用户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某个动作,等等。

    -做测试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有任何的引导与暗示,而只是观察和记录,因为任何引导都可能使得原本可以发现的问题无法暴露。用户行为和预想的不一样时,可以提问,实在进行不下去的时候,给予提示。记住,一切的错都是产品和我们的错,用户绝对没有错。如果真觉得用户错了,那也是你找错人了,不是这个人错了。

    -结束之后,如有可能应该送个小礼品,当然在邀请的时候就要告诉用户会有一些对他付出时间的补偿。尽快总结,并且发给用户,一方面让用户感到他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另一方面也是表示感谢,建立长期和谐的“用户参与产品设计”的氛围。最重要的,这份总结要用于指导产品改进,这才是可用性测试的根本目的。

    可用性测试是一种很合适的方法来保证产品改版的安全性

    说一点点改版发布后降低风险的方法

    -从部分次级页面改起

    -新旧版本并存一段时间,并允许用户自由选择

    -小面积试验,选择一小批测试用户放出新版本,检测效果,做用户调研

    -加上一个用户已经习惯的风格

    定量地做:数据分析

    大用户量的产品

    注意点:

    -不要太过于学术,要实用

    -数据不会骗人,但别有意无意误读数据。可以学习点统计学知识,对数据要保持客观对待,不要在分析前就下结论,不要为了迎合一个观点去找数据

    -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把数据分析的需求加进去,比如记录每个按钮的点击次数、统计每个用户的登录频率等,这也算一种典型的非功能需求,这样做对产品的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

    数据分析如何转化为商业价值:在对产品足够熟悉的基础上, 先做出方向性的假设,再提取相应的数据并分析,得到一些现象,最好是之前没发现的现象,然后尝试解释,接下来做用户调研修正解释,最终指导产品发展方向。


    二手需求:产品上线后,从公司相关人员和真正的终端用户来的需求——需求卡片

    其他需求收集方法

    -现场调查 和客户一起工作一段时间,深度了解需求

    -AB测试 基于大用户量,选择少量用户用A,少量用B然后分析结果,也是让用户直接参与了设计

    -日记研究  看同行的使用体会日记

    -卡片分类法  把产品的各种需求写在便利贴上,让用户一起讨论并完成分类。这能让你深入了解用户是怎么给产品划分模块的,用户认为这个网站应该是什么结构。卡片分类法能让最终

    的产品更加符合用户的心理模型。

    最后需求采集的各种新方法层出不穷,在了解知识框架后,坚持“需求驱动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需求的从0-1——需求采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nh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