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出一个故事自由人 的 阅读笔记读书笔记
内在关系——读《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内在关系——读《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作者: 抱着落日__ | 来源:发表于2018-12-03 13:25 被阅读93次

在读到这本书的第三个定律——关系胜于一切时,有这样一段话与我的观点不谋而合。

“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方式。”

如果用专业术语来解释这个“内在关系模式”,可能作为普通人很难能够理解。但这本书仅用几个简单且形象地就解释了,其实,这个内在关系模式就似于“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

这个内在关系模式也是在6岁之前建立起来的。这也与我之前听李玫瑾教授分析犯罪心理中屡次听到的“早期教养”观点不谋而合。

所谓的“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就是童年时父母和孩子现实关系的内化。

孩子后期的外在表现都是缘由早期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要衡量这个内在关系的质量有两点:就是爱和自由。

在读过前两个定律“成为自己”和“精神胚胎”的探讨得知,自由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与给予孩子自由同等重要的还有爱。

那么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什么呢?很多父母可能会觉得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就要对其严加管教、苛责对待等等。我说,这种都不是真正的爱。

书中借罗杰斯的定义对爱的揭示我非常认同。“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同时做到这两点可以说是很难。现实中,父母会急于帮孩子做决定,或者给孩子建议和命令。很少听从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也很难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这就对于理解的层面很难能做到,更别说接受了。

我的母亲就是属于强势的人,虽然她嘴上说尊重你的选择,但她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说得让你不可否认,让你不得不听她的。比如说假期开始了,我想出去玩,但是作业还没有完成,况且作业也不可能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这时候不管你怎样哀求她,她是不会同意你出去玩的。她会事先说你出去玩我不会阻拦你,但你要想清楚,你今天出去玩一会儿,明天出去玩一会儿,日积月累你的时间就这么浪费掉了......会谈到未来就业问题,生活问题等等。这是我在上小学二年级开始就听到的规劝。如果你因为这件事闷闷不乐,这时她会语重心长地告诉你:“妈妈是爱你才会这样管你的,你看你走在大街上有谁会这样管你,别人也不认识你是谁。”

你看,如果用这种逻辑倒退的话,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是就是与条件的——你必须按我说的做,我才爱你。

其实,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就会把注意力从内部转化到外部。原来只是单纯地想出去玩一玩,才会哀求妈妈。但现在,不但不能出去玩,还要想到那么多复杂的事情,还要考虑妈妈是否爱自己,这样做是否会惹到妈妈不高兴等问题。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原动力,一切行为都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为目标。于是他就很容易被父母控制,长大了也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都说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一点已成为公论。那么情商指的是什么呢?其实,情商就是性格决定的,就是人格。而人格就是上述所说的“内在关系模式”。

我们最重要的生命诉求是成为自己,而最容易对这一根本性的生命诉求造成阻碍的,就是关系,尤其是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关系。

形成这种内在良好关系需要太多因素,其中,爱和自由,平衡和稳的关系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其一,这种内在关系就会失去平衡。要么是“内在的父母”强于“内在的小孩”,要么是“内在的小孩”强于“内在的父母”,要么是“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相互对抗,处于挣扎,要么是二者都处于被动。不管这种内在关系处怎样的不平衡,孩子内心都很难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内在关系模式。因此,他的人格都会存在缺陷。

心灵一旦出现问题,相继他的行为也会跟随变化。正所谓,“相由心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内在关系——读《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ie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