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盼望,最高兴的事就是村里有大哥哥或者是大姐姐结婚了,吃喜酒之日,吃得好,玩得开心,又热闹,让人难以忘怀。
跟城里的婚宴不同,山区农村的婚宴不是一餐过,而是历时两三天才结束。
我们那里村庄一般都是汉瑶相邻而居。而瑶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两族繁衍而生,逐渐的一些瑶山习俗文化也被相邻的汉族学习去沿用。
那时村里举办婚礼的喜酒宴席,是非常讲究,隆重的,往往为办一场喜酒,主家要费尽心力,财力,要提前几个月来做准备。
一般来说,办一场酒,都需要以下的流程,逐一完成。
〖请酒〗
当恋爱男女决定结婚,两边家长都同意,说媒之后,就各作准备了。无论嫁娶哪方都需要办酒席来款待来吃酒的亲友,只不过嫁出去的一方形式比较小,迎娶的一方就得隆重,大操大办。
请酒就是给亲友发喜帖邀请前来吃喜酒。一般都提前至少两个月就发喜帖了。把一种槟榔果切成片,用红纸包成一个小红包做为请酒的信物。
如果主家需要你在婚礼当日要司某种职务,比如厨房帮工,那他就会额外给你一个槟榔红包。
想想办一场喜酒,摆几十桌酒席,那得要多少帮工。这些帮工都是各司其职,由主家请酒时就聘请好职务,而被聘的人不能推却,推辞不干。
〖准备工作〗
以前农村种田忙,所以办喜酒都是安排在腊月和正月,或者是十一月这些月份。这时段是农闲之时,大家都有空来吃酒。还有一个原因是喜酒要摆两三天去,必要在比较寒冷的天气里办,不然菜容易变味。
而冬天太冷,主家必要提前去山里砍柴烧炭来备用,到时来吃酒的亲友们烤火取暖,还有温酒,热茶之类也需要炭火来维持。
到了婚礼前的半个月左右,主家还得在村里挨家挨户的去通知大家去帮砍柴一天,因为婚礼那天烧火做饭,炒菜需要很多柴火来烧,靠主家自己打柴那远远不够。
除此外,主家还得想法去挣钱,存钱来备婚宴买酒买肉买菜之用。
对那时的瑶山人来说,一场喜酒是极其隆重,严肃的。不仅做酒的主家郑重其事,连被请去喝喜酒的人都不能把此视为等闲,要记好日子,做好准备。
去喝喜酒那天,大家都会换上自己最好的衣服,打扮得焕然一新,以庄重,整洁的仪表去出席宴会。家庭条件较好的甚至专门为小孩子买一套新衣服去吃喜酒。
〖酒席前的准备工作〗
到了酒席临近的日子,一些人就必须提前两三天去帮忙了。到那里帮主家修房子,砌土灶,如果房屋不够用还得搭棚子做临时厨房。
婚礼前一天,酒席就开始启动。村里人倾巢而出,女人们去帮磨豆腐,男人们去帮买菜挑回来,要走二十多里的山路,还要帮杀猪,连小孩子们都上阵了,去村里挨家挨户的收集板凳,桌子。当晚就大摆宴席,叫本村酒。也就是说,这婚礼的前一天宴席是办给本村人吃的。
当天晚上,烟师和茶娘,鼓手和提调都必须到位上岗,开始服务。
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烟师即主家聘来给宾客们敬烟的年轻未婚小伙,茶娘当然就是专门负责端茶的少女。而鼓手就不用说了,听名称就知道要干啥。
至于提调,那是专门负责村里红白喜事主持的人,也就是总管,所有人都得听他指挥。
等到婚宴结束,那些被主家以槟榔红包聘请做事的人,无论掌勺大厨,烟师,还是茶娘,都有红包酬谢,那是现金,主家亲手塞给,当然,你也必须故作推辞一番才收下。
乡土,你不知道的大山深处瑶家婚宴〖正日〗
婚礼当天就是酒席正日了,这个毫无疑问。从早上起,村里人就不在自家里吃饭了,都去主家帮忙,然后吃早饭。
乡土,你不知道的大山深处瑶家婚宴八九点后大家就各自用箩筐装二三十斤谷子用红纸压着,挑去主家表示来吃酒了。进门要放鞭炮,进去后担子要过称,然后由专人搬上楼存放。这时候坐在大门旁一桌的两个鼓手吹起迎宾曲,烟师和茶娘都要上来敬烟上茶。
到了晚上,宾客们还要去秘书房上礼金,会有专人登记上册。
乡土,你不知道的大山深处瑶家婚宴所有工种中,鼓手是最受罪的。因为每来宾客进门都必须放鞭炮,往屋里扔。直熏到满屋是烟,目不能视物,又呛鼻。这时候大家都往旁边房间躲开,只有两个鼓手坐着岿然不动,忍着烟熏聚精会神的吹鼓手。如果连续有客来,那就得不停的吹奏,直到招待完毕。
一般来吃酒的宾客在上午就陆陆续续的到齐了。接下来的重头戏,是接亲,迎新娘。
陪着新娘一起从新娘家里来的宾客被称为上亲客,或者是亲家客,被视为婚礼上的贵宾,怠慢不得。
上亲客一般都是中午后才到,有路程远近之分,远的要下午才到。如果很近,也得等到中午后才能到,这是有讲究的。
并且上亲客到了后不能直接进门,而是在主家附近百米处的平地上等主家派人来迎接,这是习俗惯例,并非摆架子。
看到上亲客来了,主家就得赶紧让厨房准备炒菜,一切妥当后才开启迎接仪式。这种场合主家是不参与的,都是由提调带领着鼓手,烟师,茶娘去迎接。
而上亲客们看到主家迎接队来了,都会自觉站拢围成圈,并撑起伞把新娘遮挡起来。
然后就是提调上前打招呼,寒暄。无非就是千篇一律的“辛苦你们上亲客走路了哦!”上亲客这边则回应“不辛苦的,有劳你们来接啦”之类客套话。
接下来就是烟师和茶娘们过去逐个敬烟敬茶了,大人小孩一个都不能漏。
等到烟茶上毕,还是由提调客套几句,然后两个鼓手吹着调子,弓着腰在上亲客人群中左穿右插,绕来绕去转圈走,都走遍了就鞠躬引路,请上亲客们进主家门。
乡土,你不知道的大山深处瑶家婚宴到了门口还是不能马上进去,必须先给新娘洗脚换鞋。这时候大门口围着看热闹的人群会自动往两边让开,闪出一条路来。新娘走上前去,会有人端出板凳,洗澡盆来倒入温水,并帮她洗脚。
换上新鞋后新娘就得由一个已婚的妇女长辈搀扶着走进堂屋,到里面祖宗的神龛下跪拜,也就是拜堂了。
拜堂后入新房,还不能洞房,因为是白天嘛,进去掀头盖后那些送亲来的上亲客们才可以进新房来玩。
接下来就是吃午饭了。
〖正席〗
婚礼当天晚上的宴席叫正席,是最正规,最隆重的宴席,有很多讲究和规矩,马虎不得。
每次要摆桌上菜了,提调一声喊,鼓手都会吹响乐声向帮工们传讯,于是妇女们上来擦桌子,摆碗筷。
开始上菜时也会吹鼓手,鼓手其实就是一个信号,一响起来就代表有事情了。
正席上菜很讲究,不管是哪道菜,在堂屋上时,第一碗必须上给鼓手席,第二碗就得进到最里面,上给亲家母,亲家公那桌。如果弄错,后果堪忧,虽然不会掉脑袋,但是会让主家下不了台。
所以上菜工上菜时,提调都会淳淳叮嘱,要先上哪桌,怕你不懂会弄错,出乱子。如果惹得亲家母不高兴了,主家就得杀大公鸡来陪罪,还要放鞭炮道歉。
婚宴正席必须上齐十二大碗,而扣肉那碗是压轴的,上扣肉时,鼓手都得响起来,可见隆重。
等十二碗菜上齐了,鼓手又会吹响起来,告诉大家菜都上完了,请慢慢吃。
无论正席还是寻常席,上亲客都是坐堂屋吃饭,以示尊贵。正席当晚,上亲客吃饭时,提调还得安排村里未婚的青年男子去陪客吃饭,当然只陪上亲客中同样未婚的女孩子,这是礼节,也成了婚宴上一个趣味节目。
陪客吃饭内容是为女客斟酒,劝酒,帮夹菜,这都是饭桌上的礼仪。后来越玩越疯,劝酒变成直接灌,夹菜也是夹起大块肥肉往对方嘴巴里塞,完全是打闹,戏弄。而女客也可以反击,还以颜色。反正大家都是少男少女,无所顾忌,只图玩得开心,不会觉得过份而生气。
酒席一般都是一餐摆三次,宾客们分三批去吃饭。除非规模比较小,来吃酒的宾客少,才摆两批。
〖辛苦酒〗
第二天早上,来吃酒的宾客们吃过早饭后就陆陆续续回家,本村人自便,可留可走。
但是不管回不回家,到了晚上村里人还会继续留在主家吃晚餐,这是主家答谢村人帮忙而摆的宴席。有些人不好意思去,主家会来人去叫。
辛苦酒虽然是剩菜,但是以前农村生活水平低,也就不讲究那么多。毕竟全村人聚在一起吃饭,还是很开心,很温馨的。
至此喜酒宴席才真正宣告结束。
这都是十几二十年前的农村婚宴了,现在变化大,农村都跟风城里在外面酒店摆席,礼金动辄几百上千,早已不复当初那种气氛。酒还是喜酒,可惜吃酒的人已经感受不到喜了,只有捏捏腰里钱包,心里有道不尽的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