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评论区的产品设计

作者: Ronie | 来源:发表于2018-04-09 10:02 被阅读536次

    过去的一年中,短视频产品风头正劲,前有快手的流量奇迹,后有抖音的强势崛起,硬生生在流量红海的情况下,杀出了一条路。

    不过,本篇不是要说快手或者抖音,不妨抛开具体的产品,来看下社区、媒体类产品中评论区的设计。

    在社区类、媒体类产品中,评论区是话题/内容的延伸;在一个网络社区中,评论区是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的桥梁,是社区内用户互动的主战场。

    目前主流的社区以及媒体产品中,常见的跟帖形式有如下三种:

    常见的三种设计

    一、树形分支结构

    树形分支结构即主题式设计,评论区只显示对于主贴的评论以及部分对话回复,将其他对主贴评论的回复以及对话折叠起来,针对主贴的评论可以成为一个单独的互动子模块。

    采用这种形式的主流产品有:微博/陌陌/简书/天天快报/即刻/腾讯新闻

    注:微博 & 简书 & 即刻

    1、

    树形分支结构将回复对话内容进行折叠,每一条评论内容都可以成为话题互动的子模块,有利于对话式、简短式的内容回复,如果评论内容本身具有话题性,主题式设计方便用户浏览对话(撕逼/讨论)过程,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进来,延伸主贴的话题性,提升社区内的互动,在评论区营造更加热闹的氛围。

    一个相对热闹的评论区中,回复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原帖内容的二次互动,评论区会充斥着大量与原帖内容无关的回复信息。而将回复对话内容进行折叠,可以过滤掉大量低质量的对话回复内容,同时通过算法使一部分优质的回复得到曝光,兼顾浏览以及带动互动的需求。

    2、

    树形分支结构由于排序方式以及展示位置所限,后续的评论曝光度相对来说会降低。直接回复热门评论变成了一条增加曝光度的捷径,这样可能会造成热门评论的回复区大量灌水的情况,可参照微博热门评论区的大量卖片信息以及贴吧的热门评论回复。

    今日头条/火山视频在此基础上将所有对话回复内容进行折叠,只在评论下方显示回复的内容条数,使评论更加倾向于“内容”本身。但后续进来的用户浏览对话回复的路径变深,带动用户互动的效果会下降。


    二、线形分支结构

    线形分支设计包含两种不同的,一种是回复中引用原评论的形式,另一种是@原贴用户,但是不引用原评论

    前一种代表产品有:抖音/网易云音乐

    注:云音乐 & 抖音 

    后一种代表产品有:b站/脉脉

    注:b站 & 脉脉

    1、

    线形分支结构设计更加轻巧、功能逻辑也相对简单、适用面广,能够胜任各种类型的网络社区。

    树形分支由于折叠对话回复内容,用户对话的回复内容浏览路径变得更深了,虽然通过算法能够曝光一些优质回复,但仍然会很多“神回复”会沉下去。线形结构是按照的回复内容时间线展示,然后再通过算法增加优质评论的曝光,对于每一条回复内容来说相对公平,能够营造更加客观的评论区。

    2、

    按照时间线顺序排列的线形分支结构(算法曝光部分优质回复),如果评论中充斥着大量低质量的、不连续的对话回复内容,对于后续进入的用户来说,评论区的浏览体验较差。

    同时所有的评论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用户之间的对话回复内容没有连续性,对于想要看热闹或者围观用户浏览比较费劲,整个评论区也显得不够热闹,不能有效的带动后续用户参与到当前的互动中来。


    三、盖楼式结构

    盖楼式结构是网易新闻的评论区的经典设计,A站评论区也采用这种设计。

    注:网易新闻 & A站

    盖楼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将内容信息比做地基,第一层的评论相当于一楼,第二层的回复是在第一层评论的基础上盖的二楼,以此类推...类似于一个盖楼的过程(据说最高可以到70层)。

    盖楼式设计会将所有引用的楼层消息都展示出来,这样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整个对话回复的过程,视觉上很有冲击力,阅读连贯性较好,并且看起来也很热闹。

    在广大网友下,甚至形成了一种跟帖文化,各路大神竞相跟帖,在跟帖区自嘲/讽刺世俗等等,最后可以演变成一部微小说、一首诗。

    网易新闻评论区的跟帖文化

    盖楼的方式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大量盖楼的评论消息,中间楼层展示的是相同或相似的内容,评论区看起来会出现大量重复的内容,所以后来网易优化盖楼的功能,将评论中大量重复的盖楼信息进行折叠,只显示最早的以及回复的内容。

    盖楼的评论区重点在于怎么把楼层盖起来达到视觉效果,同时需要大量的用户参与进来,才来发挥盖楼设计的效果,如果没有大量的有用户并且参与进来维护盖楼的效果,采用盖楼式设计是比较大的挑战,评论区会很“难看”。

    关于网易跟帖设计可以参考这篇文章:网易跟帖文化的前世今生 - 简书

    此外还有最原始的评论区结构,只能评论而无法回复评论的内容,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更多的是产品早期的时候,进行快速迭代时采用的设计,例如开眼以及即刻早期的评论区,只支持针对内容的单向评论,用户之间无法进行回复对话,在后续的版本迭代过程中,逐渐完善评论区的功能。

    以上,就是关于评论区设计的一些总结,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号:qinfengrec

    - end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bb51f99a2277:Twitter的评论体系实质上和第三种盖楼的比较类似,但Twitter在盖楼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每一条评论都可以点进去,查看这条评论之前的对话过程和之后的一些回复
      • 2ae258d1eb62::up:
        2ae258d1eb62:@麦田上的猴子 :bangbang:
      • 035f5b01ed71:关于评论的分类,还有一篇帖子推荐:《评论结构设计及防刷》。另外,个人有一点补充,“只能评论而无法回复的评论”除了表现为早期迭代使用,还用于一些电影短评,比如“豆瓣”&“淘票票”的电影短评。这样可以借助用户的三方评价对电影进行辅助。如果可以回复的话,用户可能会因为关注评论内的评论而走神。
        2ae258d1eb62:@Ronie :bangbang:
        2ae258d1eb62:@安彻大污师 :+1:
        Ronie:谢谢提醒,这个还真没有注意到,像电影、书籍的短评确实是需要用户进行更加客观的评论,针对电影、书籍本身回复相关的评论(解读、感受等),回复会有更加热闹的氛围,带动更多的用户参与,但是也会会造成评论区质量的水化。

      本文标题:关于评论区的产品设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xv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