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 711 的那本零售畅销书,说,
“为客户考虑问题”和“站在客户立场考虑问题”,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件事情。
可能我是 C 端产品经理出身的关系,以前一直觉得难道不是个常识么。直到我自己做了公司以后,才发现要让同事们理解“站在客户立场考虑问题”,是何其困难。
举个栗子,
好比我们做个公司内买活动,拿出一些产品给同事们放出了一个比较高的折扣。但从大家的反馈来看,几乎没什么人表现出了实际的行动。
是什么导致了员工没有兴趣呢?是内买的产品真的有多差劲么?
于是我去翻看了商品运营同事发出的邮件:
“ XXX 商品现在有内买活动啦!6折优惠哦!可以给老公男朋友爸爸带哦!”
看起来有什么问题么?
我们把这个邮件的信息再读一遍。邮件想表达的信息是什么呢?
我们有内买,很优惠,你们快带上亲戚朋友来买。
可当你切换到读这封邮件的同事立场上想,他可能会收到什么信息呢?
你们在大甩卖,这东西肯定不行。把卖不掉的东西甩给员工。
于是,合情合理从人性出发,你善良的用心几乎得不到正向的回馈。心情沮丧。
这时候假若我们换个角度想问题:内买折扣也好,你向用户做的优惠活动也好,他们领不领情和你优惠力度大小真的有必然关系么?
我看未必是这样。
如果我们客户要购买一个产品,促使它下决策买这件东西的,一定是他内心觉得这件东西非常不错,而且此刻不买,时间就非常紧迫(比如优惠的周期或者商品的限量)。这几个条件下,就构成了促使他下单购买的紧张情绪。
那么如何压倒最后一点点的阻碍让他完成下单呢? 那才是你的优惠政策发挥作用的地方。
回过头我们再看自己推给同事的活动邮件:
1. 是否营造出了“商品很好”的氛围?
2.是否建立了要赶快购买的紧迫周期?
这里我认为紧迫周期尤其重要的地方是在于,对于电商来说,客户购买商品本身的满足是延后的,而决策付钱那一个瞬间快感是释放的。
紧迫周期极大地有助于用户在付钱瞬间的快感释放,这就是一个好的体验。
于是你看,假如我们真心要让同事来购买商品,其实是能想明白这些问题的。但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呢?
我们没有把自己同事当作用户看待。
总觉得同事大家都是自己人,我做这些反正也不是公司福利吗?
当然不是这样的。
无论以什么样的理由做包装,你要让同事作出购买行为,就要让他们以最舒服的购买方式去对待。
什么样叫买得舒服?它不是你折扣的力度大,带给他多少实惠就是舒服的。而是他想买东西的冲动,是否真的被点燃且满足了。
这就好比你们谈恋爱,你对一个人有多好并没有卵用;能让一个人兴奋起来又欲罢不能,这才让这段关系真正有了质量。
所以说,卖东西不是核心,卖快感才是关键。
同样的,假设我们真心想让同事们感受到福利,你也得真的让他们冲动到想买才行。
假如自己的同事都运营不到位,何况是真正的用户呢?
希望我年轻的同事们,能够明白我的意思。
汪撕葱
2017.6.22
网友评论
1面子问题:因为打折而去买东西,还被那么多熟人知道,那也太没面子了!
2需求问题:有需求就好办,直接卖但,别主动打折,主动打折是对产品信心不足,一开始就输了。如果还卖不动,那就可以让公司高层先试用,但不要告诉其他人在试用,当同事们真真切切看到产品的好处,还有人买了,有相当一部分人才会买。当这产品在公司成为一种时尚,不买就显得落伍的时候基本上就不成问题了!简而言之就是没有需求创造需求也要卖,大部分人都需要面子嘛。
没有说明是什么产品,我也只能泛泛而谈了🐼
首先,针对员工的内买活动,此时员工首先是客户,其次才是员工,即可以享受到大的折扣的一批客户;其次,“你们在大甩卖,这东西肯定不行。把卖不掉的东西甩给员工。”,员工(客户)会这么想,首先是基于自家产品的不了解,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不是真的好,我是不是真的需要买它;没有这个基础,直接上来就是“内部大折扣”,想让大家毫无顾虑的就去“抢”着买,显然不太现实,可能是本身前期的内部推广就不够;最后,“内买”,它的魅力就在于员工和一般客户熟悉并了解这个产品,又有这个购买需求的时候,我作为员工可以通过内部优惠以更低的价格拿到这个东西,而他们不能;缺少这个基础和前提,再大的折扣也刺激不到员工(客户)购买的兴奋点。
2.用公司内买活动这件事情,说明了市场对内部员工的活动,没有站在内部原因也是客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打出的mail广告没有让内部员工感受到(1.商品非常好,你值得拥有。2.现在正是好时候,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赶紧来买)。对于第2个,是各大厂商、网商经常搞的噱头,但这些年下来,我们也知道,过了这个村,还有下个店,优惠一直都会有的。那就回到第一个,商品如何好?
3.同其他读者问,如何改进,才能提升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