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https://img.haomeiwen.com/i2222332/b8b2b068d16652d2.jpg)
中午,照例是我和女儿两个人的午餐时间,我把饭菜端上桌,开始照顾她吃饭。
看到女儿只吃肉不吃菜,我忍不住说:“你要吃菜啊,不能光吃肉,否则营养不均衡”。
见她把馒头整个放进稀饭里,我又忍不住教育她:“你要吃,就好好吃,不能浪费粮食”。
过了几分钟,又发现女儿拿起桌上的玩具把玩起来,我又说:“吃完饭再玩,不然饭就凉了”。
此时,一直沉默的女儿终于受不了了,对我说:“妈妈,你别管我的事”。
听到这句从一个两岁半的娃娃嘴里说出来的话,我既觉得好笑又感到震惊,更多的是对自己教育方法的深深反思。
扪心自问,如果我身边天天有个人在我做任何事情时都叨叨个没完,我也会不高兴,最重要的是特别有挫败感。
况且,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我们大人所说的那样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所以,事实是,我们一直振振有词的“为你好”,其实只是为了通过让孩子听话来减少麻烦、缓解我们内心的焦虑罢了,并不是孩子所需要的那种关心。
因此,我们说的越多,孩子反而越要逃离我们的管束,处处跟我们对着干。
02
![](https://img.haomeiwen.com/i2222332/be3ad78124c6b89a.jpg)
之前热播的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2》里,马雅舒应该是对孩子说教最多的妈妈。
女儿米娅要去开装着零食的柜子,马雅舒一边说着“小心夹到你的手”,一边自己去开柜子门。
有人来敲门,两个孩子争着去开门,马雅舒连忙提醒“小心,你还小,我来吧”。
儿子爱登在菜市场好奇的拿起一条鱼,马雅舒一边告诉他:“别动,那个很脏的”,一边拿出纸巾给孩子擦手。
反正,无论孩子做什么,马雅舒都会觉得有危险,因此任何事都要亲力亲为。
但米娅和爱登却貌似并不买账,反而很叛逆,经常和妈妈对着干。
比如,两个孩子从来不好好吃饭;比如姐弟两个互看对方不顺眼,经常打架;比如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无视妈妈的感受。
表面看,作为妈妈的马雅舒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操碎了心,甚至为了孩子的安全牺牲了大人的生活质量,但是这种事必躬亲的做法,却极大的束缚了孩子探索世界的脚步,所以亲子关系才会矛盾不断。
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拉着孩子的手走路会让他们走的更稳妥,殊不知却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独立行走的勇气和能力。
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他们才能获得成长的乐趣和意义。
03
![](https://img.haomeiwen.com/i2222332/22219a1c41b58c2e.jpg)
最近一则“妈妈陪孩子写作业,累到心梗住院”的新闻在妈妈圈里传疯了,因为它道出了无数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妈妈们辛酸又无奈的心声。
这种情况,我在姐姐和10岁的外甥女身上也曾无数次目睹。
每次外甥女写作业,姐姐都会先去家长群里看一下老师发的“作业清单”,以防外甥女偷工减料、故意漏报。然后,再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每当我们从客厅听到卧室里传来姐姐的咆哮声,大抵就知道母女俩又在因为一道题死磕了。
姐姐喊累了就让自己的大女儿去教,结果不出五分钟,大女儿也喊叫起来,于是又换姐夫教,然后……然后姐夫受不了,又把难题踢给了姐姐 。
为什么做父母的每天都把道理讲很多遍,但孩子依旧我行我素、毫无长进呢?
因为我们说的太多了。
我们因为不放心而选择心不甘情不愿的陪着孩子写作业,却又执拗的想要让孩子按照我们的安排来做,结果孩子的主动性不断被打击,学习的积极性也一次次降低。
于是无论我们说什么,孩子都会对此冷处理,甚至用各种叛逆来反抗。
试着放手让孩子自己来管理属于他们的人生任务,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为自己负责,而我们只需适时给予引导,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进步,我们的亲子关系才不至于每每面临崩解。
04
![](https://img.haomeiwen.com/i2222332/1cde13902ea77c4c.jpg)
作家陈丹青说:“好的教育就是少啰嗦”。他还经常告诉前来请教的家长:“13岁以前的小孩,不要多说他,他要做就让他做。”
著名育儿专家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系列丛书里也多次提及,不要约束孩子太多,好的教育就是少干预、多鼓励引导。
很多父母之所以对孩子唠叨个没完,其实都是为了平复自己内心的焦躁不安,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提供的“捷径”去做事,不要“瞎折腾”。
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却恰恰需要通过各种“瞎折腾”来探求问题的答案,通过切身体会去获得生活的乐趣。
所以,只有把成长的权利和自由还给孩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我们的孩子才能像小树一样在经历风雨后茁壮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