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散文想法
语文作文——化之有道 能成其材#让学生有质的提升

语文作文——化之有道 能成其材#让学生有质的提升

作者: 生海曙 | 来源:发表于2020-10-30 13:18 被阅读0次

高中语文是一个体系,同时作文写作更是一个体系,现在的同学往往注重了素材的积累与套用,而忽视了如何使所背所积累的素材应用化、文学化,即所谓忽视了化用和整合的力量。

我们先讲第一点,化用。首先是化用的好处。第一,化之有道,一个素材可以百用不衰,处处精彩;第二,可以从为数不多的句子中看出一个人的文学功底与语言运用能力。

知道一句话,引用它只是第一个层级,这个层级太低了,会背诵即会应用。现在大多数同学的作文中会出现诸如此类的语言:“记得×××说过××××”,“曾记×××言:××××”。这样的引用,在阅卷老师看来,千篇一律,没有色彩,不能一下抓住评卷人的眼球。我们需要的,是化用,何为化,是推陈出新,是给前人的语言赋予自己的思想与观点。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就是化什么,如何化。

从我自己的写作经历中总结,化用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词语,抓住短句。把句子打碎,融合到自己的言语里,慢慢的你就可以抓住化用的精华。 例如,庄子一生逍遥,对于楚王的问题,曾经答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这是庄子的追求,但于我们而言,此时我们就可以提取出“曳尾于涂中”这一短语,对于应用,可有下例:“人生的方向该如何定位,取决于你愿意‘曳尾于涂中’,还是愿意‘留骨而贵于庙堂’。”比起“人生的方向该如何定位,取决于你愿意追寻自由恬淡,还是愿意为大为公”就显得更有格调,更有文学韵味,然而,这只是初级的化用,能够挖掘富有韵味与特殊意象的词语即可。对于更为高级的化用,则是提取后的整合。例如,红楼梦中曹雪芹先生曾经写过:“好一似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们可以从中领悟什么呢?先提取短句或者词语,如“鸟投林” “白茫茫大地”,然后就是重头戏了,化 !写到结尾或者开头,我们可以用“我曾慨叹于曹雪芹笔下白茫茫的大地,那是繁华落幕时的食尽鸟投林。”稍微润色,就可以写入有特定主题限制的文章,这也是化用百用不厌的道理。

于化用,我要补充的最后一点,也是我压箱底的一点,就是古诗词化用,对于文章文学气息与厚重感的提升,十分有意义。在这里我们举几个例子,如范仲淹的《苏幕遮》中言“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贺铸的《青玉案》中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借前人情感抒怀,我们写开头时,有些句子就信手拈来。如“所谓想念,是秋色连波时,波上的那一片寒烟翠色;亦是一川烟草下,那点点梅子黄时雨。”就可以极大地提升文章整体美感。

我们要讲的第二点,是整合,素材的整合,主题的整合。现在很多同学只是一味地在积累素材,但是从未挖掘过素材,思考过素材。所以才会有背了好多,一写作就卡壳的尴尬处境。对于整合,方法分两类,一类是一材多用,另一类是多材一用。一材多用讲究对人物本身的挖掘,好比元朝散曲家张可久,他的一生时隐时仕、辗转辛劳,其作品风格亦多样"或咏自然风光、或述颓放生活、或为酬作、或写闺情"不同人生阶段的感慨,自可以应用于不同的主题。然后第二个方法,则是多材一用。这就需要同学们准备一个本子,分不同的大类,每次遇到新素材,就可以囊入特定主题中。而这个最大的问题,则是一个素材可以有不同的挖掘方向,同学们也可以在每个素材下面,朝不同的方向深入挖掘,再跟上不同的事例,大家的素材体系就会规律化,完整化,而不是一盘散沙。珠子有了线,才有了写作的主心骨。

写作不是一日之功,但经年累月的积累和思考,总会在某一个节点上,打通大家的写作思路与创作灵感。于写作,大家现在需要放眼高考,但我更希望,大家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不要止于应试,停于高考。因为生活需要文学艺术的润色,才能更加立体饱满,更加生动鲜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文作文——化之有道 能成其材#让学生有质的提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ecd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