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路遥先生,每个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他的另外两部作品《平凡的世界》以及《人生》。因为这两本著作的光芒实在是太过耀眼,惊心动魄的故事发展,深刻鲜活的人物塑造,都足已令每位读者回味百遍,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路遥先生的作品能够在文学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了。
尽管如此,这也并不能掩盖掉路遥先生其他优秀的著作,比如《惊心动魄的一幕》、《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当然也包括这本《在困难的日子里》。
《在困难的日子里》是路遥先生于1980年冬至1981年冬,历时一年在西安完成的中篇小说。不同于其他小说的是,本书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记叙方式,主要描写了六十年代农村贫困子弟马建强在城市求学时与饥饿作斗争的故事。
主人公所处的生活环境是十分恶劣和艰辛的。母亲早逝,父亲患病,三年饥荒的余波尚未结束,这个破碎的家庭平日里仅仅依靠着马建强的父亲没日没夜的操劳勉强维持生计,接下来还要面对主人公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唯一一所县立高中所要支付的高昂的学费。
不仅如此,除了饥饿这个一直存在的威胁,进入学校尖子班的马建强同时也要忍受与同学之间的阶级背景和贫富差距,以及时时向他投来的冷嘲热讽。自卑感、压抑沉重的心情渐渐笼罩了他的精神世界。
但马建强是一个性格极其坚强的人,尽管面对着重重困境,他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捍卫自己的尊严,坚守自己的人格。不受嗟来之食,不贪不明之财,用优异的成绩回应他人的目光。正如孟子所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虽然饥饿,他却勇敢的丢弃周文明施舍地带有侮辱性的混合面馒头;虽然贫穷,他却大方的上交吴亚玲两次故意丢给他的钱和粮票。
也许会有人说他很傻,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改变物质生活的机会。但,对他来说,用这种手段带来的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改变什么,只有通过自己努力追求的独立自由以及光明磊落的精神世界才是他信奉的人生信条。
越是艰难的生活,我们愈是能从细微的举动中看到人性的善良。
在马建强困难的日子里,有那么一群人默默地支持和关爱着他,帮助他迈过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坎坷。
因为乡邻的劝说和捐赠的“百家姓粮”,马建强才得以有机会继续读书学习;因为班长郑大卫真诚虚心的请教习题,他才找回了那份被深埋的最真的幸福;因为吴亚玲多次的热心帮助,他才能够摆脱以往三餐没有着落的境况;因为李老师的推荐,即使在马建强萌生退学的想法时,依然可以选择去其他学校继续读书。(当然,最后并没有退学,也没有转学)
路遥先生在书中这样写到:人要是处在厄运中,哪怕是得到别人一点点的同情和友爱,那也是非常宝贵的。有的人会立即顺蔓摸瓜,把别人的这种同情和友爱看作是解脱自己的救命稻草,一旦抓住了就不松手。而对我来说,只觉得应该珍惜这种美好的人情,并以同样高尚的心灵给予回报。
是的,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善良与爱也能够给予困境之中的人无限的力量,但我们并不能把它当做可以依附的对象。
世间有美就有丑,有善便有恶。
如果说有什么是马建强不能承受的,并不是他长期所遭受的饥饿,而是漫天的流言蜚语对善良的人所造成的伤害。一个人一旦在精神上受到折磨,那便再无什么能力去抵御外界的冲击。
吴亚玲对马建强生活上的援助,却也让他们的关系变成了众人口中议论的焦点,也给他们的精神蒙上了一层阴影,当然受牵连的也包括一直喜欢吴亚玲的郑大卫。马建强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存在会给其他两位善良的朋友带去多大的痛苦与伤害,他只有选择退学和逃离。
其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真实存在的困难或许并不能压垮一个人,可是那些虚拟流传的言论却足以使一个人湮没在无尽的折磨之中。
庆幸的是,马建强身边还有他的老师,他的同学,也包括那个一直与他作对,最后幡然醒悟的始作俑者周文明。
故事的最后四个人手拉着手一起唱歌《游击队之歌》走回县城,走回学校,走向未来。
龙应台曾说:活着一定要有爱,有快乐,有梦想。如果这个世界、这个世纪的种种残忍和粗暴都不曾吓着你,此去的路上也只有清风、明月、细浪拍案了。
生活就是这样,它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充满着艰难险阻或是流言蜚语。面对这些挫折与坎坷时,不要抱怨,更不用逃避,微笑着面对它们,这都是我们每个人成长路上所必须要承受的。只有经受的住血与泪的洗礼,生命之花才会绽放的更加美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