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本书该读不该读,该怎么读,内心总有把尺子,就像修车前,你要有自己的工具箱一样。
我读了多年书,看书一直深入不进去,有些书喜欢的来,有些怎么也喜欢不来,有些又只是阶段性的喜欢,好恶总有标准,虽然可能标准不一。记得小时候,我跟着大人串门去,常见别人家里竖着一根钢筋改造成的土凿子,或锯条打磨成的刨子,也有人不知从何途径,拖回家一段火车铁轨,从此铁轨就趴在角落里变成砧铁。如此改造出来的工具,村子里不少见,一来很实用,比现成的商品化的性能更高,比如我就见过有人用飞机起降轮做成的驴车,肯定比现成的驴车更耐用。二来自己用惯了也顺手,虽然这些东西看上去有些奇怪,但你看到后,忍不住会拿起来挥舞一下。
读书的标准也大抵如此,现成的市面流通的标准大概有,但如果没机会接触体制教育,那么自己改造成的工具,可能更顺手。我喜欢翻理论书看,不想装高深,又想搞明白,免得自己寝食不安。读理论书的时候,我读书的标准是熊伟先生的《写在“存在与时间”中译本前面》一段: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问世于一九二七年,中国读者初读此书也逾半个世纪了。笔者于三十年代初听了他的课,总觉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人思,而且是诗意地思与诗意地说。他少写黑版,写时几乎全是希腊文。德国学者汉格拉赫云:‘海德格尔在他对古希腊残篇断简的所有随心所欲的注释中都强调说,事情不只是涉及到文字上的准确翻译,因为准确的译文有时候可能对真正的义理搔不着痒处。’这就是说,进行翻译也好,阅读翻译也好,总是要搔着痒处,否则就不幸了。”
搔不搔着痒处是个很主观的标准,常在书中看到有人说搔到了或者没搔到,每个人痒处不一,痒的感觉各异,对搔痒的要求自然也就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好在理论学术贵在个人“思”的原创程度,翻翻书后面引用的出处,也能发现是车轱辘话还是炒冷饭了。值得一提的是,搔不到痒处、车轱辘话反复说的书不在少数,以前读过不少,费时费力,现在想来觉得后悔。作者大概也是好心,对几个关键词感兴趣,张着嘴急于表达,但又实在没有什么个人的思可说,只好提高声调反复地说。如此下来,误了作者也误了读者——作者说完一本书以为自己搞懂了,读者读完也以为自己搞懂了,而实际上又都没懂,成了两个瞎子猜谜。更可怕的是,痒的地方长期搔不到,反倒觉得不那么痒了。
2
读理论类书还要好些,读诗的标准更没有办法统一,因为诗歌的标准多、主义多、圈子多、山头多、打嘴仗的也多,久而久之,写诗的人变得有义务教授读诗的方法,正如卖核桃的商家,随箱要送核桃钳一样。诗人开始兼任评论的活儿,尤其是你想写的新奇与众不同时,这种诗歌说明书显得尤为必要,就像复杂点的电器要附赠说明书,而筷子一般不提供说明书。
读诗的标准难找,读诗的好处、坏处也难说。好的诗读了,最多是体内中气充沛、浑身通泰、耳清目明、清热泻火,这都是读者凭感觉说话,很难说出使用的功效来(在诗论中,你可以读到关于诗歌与坦克车威力的比较),常见的一个标准就是迪金森的生物学标准。
“倘若一本书,它令人全身发冷,而没有火焰将其温暖,这便是诗;倘若感到天灵盖被猛然揭开而无法合拢,这便是诗!”
追求一种语言难以表达的“澄明之境”,听起来又有点恐怖,使用这标准的人多了,天灵盖被揭开的情况有些泛滥,常见小题大做。诗也不能经常碰到,仅仅掀掉你帽子的还不能算是诗,至少不是好诗,每个人不同时期被揭开的标准也不同,青春年少读书,天灵盖容易掀开,过几年回头看看又觉得很傻,甚至时隔不久,再拿起来读的时候,天灵盖便又合拢了。年轻时沉湎于主体性叙述的喃喃自语,中年开始学会与人对话,额头上慢慢爬上皱纹,天灵盖也变得坚毅。
3
读书稍微多了,也常觉得被骗。现在我拿起书就读的时候少了,看书之前,总要先衡量一下是否值得读,它能够给予我的,需要我付出时间来换取。读书不是淘宝购物,时间也不是支付宝,如果我费时费力读完,却发觉上当,虽然我可以在心中给作者一个差评,但我没法退款时间。
读书变得谨慎,我常对着作者照片端详半天,揣测他能否搔着我内心痒处,他又是否诚恳,这成了我读书的一个标准,这把尺子是梭罗的——“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求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似的;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
这便是诚恳,包括讲述内容的诚恳和作者语调的诚恳。我们希望作者尽量诚恳,即便是所说内容并不真实存在。讲述不存在的东西并不意味着作者的道德感缺失。正如你可以哭着讲一个笑话,也可以笑着讲一个悲惨的故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类”,这并不证明你道德败坏。
从竭力追求诚恳到努力隐匿,作者的脸庞像Metro 车站的花瓣,从19世纪欧洲小说中对小说真实性氛围的竭力营造,赋予其历史性的外貌或个人亲历的氛围,以内容的真实可靠打动人,到后来竭力收敛,将诚恳隐匿到小说的背后,文本写得越来越曲折、隐藏越来越深,这种藏匿与读者的挖掘,越来越难找到作者诚恳的脸,却也增加了语言的“褶皱”和快感的持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