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成绩与业绩、成果与成就、成功与失败,往往是让人赞叹或惋惜的,因其可见性——目睹而知。
其实,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过程之重要,就在于能力-方法恰是在过程中施展的,也是在过程中改进、提升的。人见“花开花落”而有悲喜,只是感动于现象,是否追究本质就各有心裁了。
要注重“过程”,要坚持“过程论”,唯此,个人之发展——进步、提升才是实在的——真实的存在、存在的真实。特别在读书学习与实践学习两个层面。
“过程论”就是“方法论”,就是“在意方法、讲究方法、不断改进方法”的过程。以“读书学习”而例述之。
改进与改变“思维方式”贯穿“过程”的始终。不容否定,读书学习首先是“直观思维”——直接面对书本么!人也大多“直观思维”——“眼见为实”么!这似乎是人的一种“本性”了。但读书学习却不能这么“本性”,而是要按照“对象的本性”——书本-著作的“本性”而思维!否则,或是“驴唇不对马嘴”,或是“对牛弹琴”了。比如,读“专业史”方面的书籍著作,就要调动大脑的“历史思维”——“时间轴的意识”要强烈,“地点概念”要明确,“事件人物关系”要清晰,“史论结合”就要“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统一了。读“专业理论”,就要突出“理论思维”,驱逐“常识思维”了。读“专业经典著作”,首先要“摸准”经典作家的“思维方式”,“扣准”经典作家的“思维逻辑”,亦即按“他”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来,或者叫“顺杆爬”,如此,才能真知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简言之即是“自己尽力占有书籍著作的思维方式,更让书籍著作中的思维方式占有自己”,如此,才是“获得真正的能力”,也才是“真正的能力获得”。倘若一本书读完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书就是“白读了”。
改进与改变“学习方法”贯彻“过程”的始终。读书学习,凸出的“现象”是“看”,核心的“本质”是“思”。“看”首先是“扫瞄”,但绝不能是“惯性的扫瞄”,必须始终是“辩证的特殊之观”——第一遍看完了,记住了什么、遗漏(忘)了什么,理解了什么、什么不理解,什么能用了、不会用什么,都要梳理一遍;第二遍不厌烦地复读,认识有否深化?理解是否更准确?记忆是否形成了逻辑构造?都要因此而验证。第三遍再不厌烦地精读,就要含英咀华了!概念要更准确,原理要更透辟,结构逻辑要了然于心!如此有了“渴望”再读一遍,那就确证自己在整个过程中“构成思想”与“反思思想”之“思”确实是自己读书学习的“引擎”了。
读书学习过程中的“看”与“思”最当是“问题”视角与立场,因为“问题是思想的根苗”,理解与解决“问题”就是“思想的成长”,理解与解决的“问题”多了,“思想”就“长成了大树”,“大树底下好乘凉”!当然要“变换视角看问题”,当然要“变换立场思问题”,因为楼层变换才有景致不同,更在于“登高”方能“望远”。
俗话说“方法对了头,一步一层楼”。以不变的“方法”对待自己的读书学习而获得好成绩,以不变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工作而获得好业绩,以不变的“方法”对待自己的生活而获得幸福,是否“痴心妄想”不敢轻言,但却是“吾未见也”。
过程中的方法压倒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