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借几个大案几乎杀光了开国元勋。刘伯温是少数几个能够勉强算是善终的功臣之一,这得益于刘伯温小心谨慎的为官为人态度,也和他坦荡荡的君子德行不无关系。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出身官僚世家,元朝进士,曾在江西、浙江等地任低级官职。刘基为官清廉正直,但在当时已极端腐败的元末社会,不但得不到重用,还处处受排挤。经过官场上的起起落落,对元朝心灰意冷的刘基开始冷静地思考人生出路。
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下婺州(今浙江金华),为了巩固新生政权,他迫切需要当地武装力量的支持,但地方上的名门望族叶琛、章溢和刘基等人躲在山中结寨自保。朱元璋早就仰慕他们的才学,派人请他们出山。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刘基到达应天。宋濂、章溢、叶琛(都是浙江人)也相继归附朱元璋。朱元璋见了他们非常高兴,特地开辟“礼贤馆”安置这四人,还常常同他们议论经史和治国平天下的方针政策。
刘基归附时,朱元璋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为了掩人耳目,一直沿用小明王韩林儿的“龙凤”纪年,在官邸里也供奉韩林儿的牌位。刘基在朱元璋由弱到强的过程中,屡出奇谋,深得朱元璋信任。比如他分析“张士诚胸无大志不足为虑。最主要的威胁来自陈友谅。他地处上游,拥有精兵巨舰,如果我们能集中力量除掉他,平定上游,那张士诚势单力薄,很容易就铲除了。然后挥军北上,平定中原,主公的王业就成功了。”朱元璋采纳他的建议,一步步平定天下。
明朝建立后,和朱元璋一起起事的小伙伴们都得到封赏,这些人因为地缘和亲缘关系,渐渐形成了以左丞相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刘基也是开国元勋,但由于朱元璋的信任,遭到淮西集团的嫉妒,他们常在朱元璋面前说刘基的坏话。所以,朱元璋只封他为诚意伯,岁禄240石,是伯爵中最低的。李善长的爵位是韩国公。
但刘基并不介意,至少表面上没有任何意见,甚至出于一心为公的目的,还维护李善长的宰相之位。
有一天,朱元璋把刘基召进宫里,对他说:“有人上书弹劾李善长,我也想撤换他,先生以为如何?”刘基连忙说:“善长是陛下旧人,又有功劳,能调和诸将,万万撤换不得。”朱元璋说:“他多次要害你,你为什么还替他说好话呢?我看你既有大功,又忠心诚实,可以取代他当丞相,怎么样?”刘基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跪下,说:“使不得,换丞相如同换房屋的大梁,得用大木头,假如用小木捆束做大梁,要不了多久,房子就会倒塌。”
但是官场纷扰,终难避明枪暗箭。尽管朱元璋信任刘基,也相信他的人品,但是终于经不住李善长集团三番五次的诋毁,朱元璋还是把刘基放了原籍外任。
刘基一走,淮西集团非常得意,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又在这年冬天召回刘基,赏赐他很多财物,追封他的祖父和父亲,还多次想给他晋爵。刘基知道朝廷中不但淮人使坏,朱元璋更是多疑善变,若说伴君如伴虎,那么伴朱皇帝那是熊罴猛兽,这时候晋爵只能招来祸患,便再三谢绝了。
刘基回乡后,时常上章询问朱元璋的起居情况,表示对皇上的关心。朱元璋有事也经常请教刘基。君主互相牵挂如老友。
然而这不过是表象。
在浙江和福建交界处,有个地方叫淡洋,盗卖私盐的人都躲到这里来了。另有一个叫茗洋的地方,发生逃军周广三等人的反叛事件,地方官刘基知道后,让大儿子刘琏直接向朱元璋报告,请设立巡检司。这时候胡惟庸当左丞相,他指使手下官吏诬告刘基,说淡洋这个地方有王气,刘基想占据这个地方给自己建造坟墓,当地百姓不让,他就请朝廷在这里设巡检司。朱元璋虽然不太相信,但听说刘基想在有王气的地方建造坟墓,心里就不太自在,再加上胡惟庸在旁边一煽惑,更生疑心,便把刘基的俸禄取消了。刘基听到消息,连忙赶到南京谢罪。朱元璋写诗给刘基:
刺刺北风吹倒人,乾坤无地不沙尘。
意思是说,凛冽的寒风能把人吹倒,天下哪里没有尘埃呢?你得留心,已经有人说你坏话了。此时正逢梅花傲雪,竞相怒放。于是刘基抄录一首梅花诗呈给朱元璋。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朱元璋看了刘基表白心事的诗,知道他确实没有什么野心,也就放心了,但还是把他留在京城里。
洪武八年(1375)初,刘基病死,享年65岁,尽管有传说刘基是吃了胡惟庸送的药突然死亡,但总归只是传说,比起那些被株连杀头的功臣,刘基也勉强算是善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