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刘八婆带着孙女小英子也在人群中,李大善人踱过来。
八婆见李作舟来到自己跟前,忙扯一扯小英子的衣角,小声吩咐孩子:“快喊李爹爹早!”小英子怯怯地喊了一句。
李作舟笑笑点点头,“八婆你别为难孩子” ,接着问道,“小英子她妈妈可曾能爬起来?”
一个墩子上住着,李作舟知道这户人家的情况。小英子的父亲朱玉广是多年前墩子上的逃荒外来户,有把子力气,为他家开荒,搭了个草窝子,收留在本墩子上住下了,后来一直都是他家的佃户。朱家三个孩子,小英子最大,下面还有两个男娃。五年前,麦种下地后,小英子的父亲出海小取,海难死了,人抬回来后无法落葬,还是他想办法,帮忙支付了一付薄皮棺材,这账到现在还没有还得清。朱玉广的老婆心气还高,一个人带着仨孩子,田亩也没有退租,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和婆婆一起,与男人一样,种地、砟草,领着孩子艰难度日。屋漏偏逢连夜雨,去年腊月,八婆的媳妇一头从堆草的牛车上摔下来,两个月不能下床了。
八婆抬起一只枯树枝一样的手臂,用手背揩揩挂下来的两行泪水,“ 李爹,我家玉广走了这几年了,前些年欠你家的陈账,到如今都还没还清,小英子她妈这一跌,梅家接骨郎中的药钱一直都挂着没付。过了正月,就东家借,西家挪的,连续几天家里一天只开锅一顿了。”
刘八婆说话的当儿,几个借粮的邻居也围过来。八婆继续告诉李作舟:“我快八十了,连走路都腿脚无力,哪里扛得动粮食?这几个月,家里下河担水,砟草剐柴,全靠这大姑娘小英子。”
李作舟上下打量着小英子,这娃儿虽然苦出身,遗传了她父亲玉广的高挑身段,正值青春年岁,虽常年海风吹刮,皮肤仍然白晰细熟,见人虽然低眉顺眼,但眉眼之间,可不像本地一般佃户、灶户家的孩子粗蠢,一脸呆相。心想,朱家祖先,一定是杭嘉湖苏的某大户人家,多少代人下来,骨子里头还留着一些高门第人家的影子。
见刘八婆泪眼婆娑,说得可怜,李作舟收回胡思乱想,面向八婆,同时也是说给众人听:“你家情况,我们都知道,大家都是左邻右舍的,不能见死不救。今天你让小英先扛一袋玉米回家,过几天,我让人到你家看看。放心,等你媳妇能下地就好了。日子还要过,慢慢朝前挨,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