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萌芽 成长励志散文
流过门前的小二仓(25)

流过门前的小二仓(25)

作者: 大龙二 | 来源:发表于2019-02-20 05:30 被阅读109次

          随着滩涂的不断淤积,海水逐渐东移,潮墩之间的茅草、芦柴由稀疏到繁密,渐渐连绵成片。

          这种茅草芦柴耐盐耐碱,生命力顽强。地下根系盘根错节,盐浸卤渍,经年不死;地上茎叶雨虐风摧,百折不挠。  它们不但为这些迁徙顽民提供了炊草,也为他们编墙盖棚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它们的存在,为当地煮海煎盐提供了条件。

          早在西汉,吴王刘濞就在江苏沿海一带煮海煎盐,只是那时的海岸线远在百里之外的西边。到了唐宋,苏北海盐产业日趋发达,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制盐工艺,苏北淮河以南的国家盐税收入,已占天下之半。北宋范仲淹、晏殊、吕夷简,都在盐城东台西溪这个海边小镇,当过盐仓监。元、明、清朝廷在产盐区,设置都转运盐使司,专门负责这些地方海盐的征收、仓储、转运、督察。小二仓这一带,盐灶遍地,烟火相接。路上,人们肩挑车推,运盐队伍络绎于途。

          "洪武赶散"迁入的这些移民和他们的后代,好多人就成了煮海烧盐的盐民。潮涨时,他们筑堰拦水,就地蒸晒,烧灰淋卤,熬卤煎盐。

          盐民虽然不像渔民那样时时有生命之虞,但是天寒地冻,赤脚淋卤,手足生疮;大暑三伏,烧火煎盐,酷热难捱,同样是水深火热,生不如死。清人吴嘉纪有一首诗形容盐民夏日煮盐的艰辛:"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寥寥二十八字,道尽了这些盐民的无尽辛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流过门前的小二仓(2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xc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