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昏(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捆而为一。
看它看不清楚的,叫做“细微的”。听它听不清楚的,叫做“稀弱的”。摸它感觉不明显的,叫做“虚渺的”。这三者不能计量,所以把它们捆在一起叫做 “一”。
一者,其上不𠈅(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於无物。是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胃忽望。隋(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纪。
“一”是:它在上面不松懈,它在下面不消失。量度也没办法命名的,重新回到没有东西。这称作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东西的法象,这就称作“忽望”。跟着它看不见它的背影,在它前面看不见它的正面。抓住现今的道来驾驭现今的存在,从而得知过去的开始,这叫做“道纪”(道的开端)。
(大意)
过往不可寻,未来不可知。未来是不确定的,难以把握的,只有抓住当前的微小机会,才能超越过去,成为未来的开创者。当你站在未来的高点之上,你就能回过头来理解过去前人是怎么做的了。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但从“无”到“有”是怎样的状态呢?老子设想出“一”这个概念,它是中间这个状态的东西的集合。这个集合里又分成两种状态:
1.没有状态的状态(忽)
2.没有东西的状态(望)
这两者一个指“事”,一个指“物”。对于这些事物你一旦去衡量,只会重新回到虚无,这里就有点辩证法的意味了。后面会提到,这两者的状态在一定的条件(情)下会发生转化,产生新的“象”和“物”,这又有点唯心主义的意味了。
意思其实不太懂,这里只能猜想一下其思路,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老子的思想也太超前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