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多见不得孩子开心?

作者: 醒来么么 | 来源:发表于2017-03-07 12:00 被阅读471次

    感谢阅读!本文乃作者个人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欢迎转发分享。

    一看这个标题,很多父母可能马上会暴跳起来:“怎么可能!我那么爱他!”

    且慢,让我们静下来好好聊聊。

    一天放学后,我带着我家两个娃和另一家两个娃在小区沙池里玩,姐姐和姐姐,妹妹和妹妹,两对小伙伴玩得开心甚至把鞋袜脱了。这时,一个爸爸带着8岁大的男孩和一岁半左右的女孩也来到了沙池。男孩很快被两个姐姐的游戏吸引,并且成功加入,三个人玩得专注而快乐,小女孩抓住一把沙子也咯咯咯地笑着,一时间,沙池里一片欢声笑语。

    突然,爸爸从手机屏幕上抬起头来,冲着哥哥高喊:“不要玩沙子!玩什么玩!不好好看着妹妹!”

    男孩开始没有反应过来,直到爸爸再一次高喊。

    我一直仔细观察着孩子们,我看到男孩原本发兴奋得发亮的眼睛慢慢变暗淡,嘴角耷拉下来,一步三回头地走到了妹妹身边。

    不过,很快,男孩就和妹妹一起坐在沙池里玩了起来,一会儿又传出了兄妹两咯咯咯的笑声,妹妹天真无邪的笑声尤其响亮。这笑声又把埋头手机的爸爸惊醒了,这次他直接冲过来,一把拽起男孩,又拉起女孩,“看你们,衣服都弄脏了,还笑!不准玩了!”

    笑声嘎然而止!小女孩“哇”地哭了起来,男孩也一脸惶恐和不知所措。

    整个过程,似乎只要孩子们玩开心了,爸爸就会出来阻止。

    也许你会说这样的极品爸爸很难遇到,那你说不定看过这样的场景:

    公园里或游乐场里,大人带着孩子在玩。一般来说,孩子们在一个角落就能玩得很久很开心。但大人不一会儿就会去劝孩子去另一个地方玩,直到把原本玩得很开心投入的孩子弄得烦躁不安,或者哇哇大哭。

    如果这些你都没有见过,那你仔细看看下面这些,有没有似曾相识?

    几个月的孩子好不容易把手指放进嘴巴,一根根细细舔着、吮吸,一只大手毫无预兆地伸过来,一把拉出小手,还在上面“啪”地打了一下,以示惩罚。

    一岁左右的孩子在地上爬得正欢,突然身体凌空被抱了起来,同时屁股上被“啪”一下或者耳边传来大叫“让你不要到处爬!弄得脏兮兮的!”

    2岁左右的孩子,什么都喜欢尝试和探索,自己的事情一定要“我来!”他慢慢地自己穿鞋,好不容易穿进去一只,另一只却没有那么顺利,没关系,再试一次!可他没有机会再试一次!一只大手把鞋子抢过去了,并且在他还没有反应过来时飞快地帮他穿上了。孩子马上哇哇大哭,大人也开始大吼大叫,觉得孩子耽误时间还不领情。

    上面这些场景,你一定自己经历过、看到过或者听说过至少一个。当然,我还可以列出更多来。每一个场景几乎都是在孩子做某件事很专注(毫无疑问专注会带来快乐)时被粗鲁地打断。

    我又总结了一下来找我咨询的关于孩子的问题,发现了个有趣的事:

    有父母为孩子经常在家里看电视不愿意出去玩而烦恼,也有父母为孩子更多时间在外面和小朋友奔跑跳跃玩游戏来问我怎么办;

    有父母因为孩子慢吞吞吃饭而生气,也有父母为孩子狼吞虎咽吃东西而担心;

    有父母因为孩子和爸爸妈妈太腻歪而焦虑,也有父母因为孩子有话不跟爸妈讲而着急;

    有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太听话,担心他没有自己的思想,也有父母被自己孩子的不听话整得频于奔溃;

    有父母为孩子的太敢于探索而烦恼不已,也有父母为孩子太胆小而愁眉不展;

    有父母请教孩子太内向怎么让他活泼一点,也有父母询问孩子太外向怎么让他安静一些;

    ……

    我敢肯定,这些孩子在家里一定会遭遇父母的无数个拒绝和否认。

    “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而具体孩子不能怎样,一看父母的心情,二就看孩子当时的状态:

    如果孩子在愉快地细嚼慢咽,那就不能吃饭慢吞吞;如果孩子为了早点和朋友出去玩,正大口吃饭,那就不能狼吞虎咽;

    如果孩子很机灵活泼,那就不能太外向、爱出风头;如果孩子喜欢安静独处,那就不能太内向、呆板;

    ——是的,我们有一大堆理由、借口,安全啦、健康啦、礼貌啦、以后的适应、发展啦。

    然而,如果仔细点儿就会发现,我们说“不”的时候都有一个相同的时机,那就是“孩子处于很舒服很开心的状态”,是的,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出声音“不!”。似乎,如果我们不及时阻止孩子继续舒服开心下去的话,孩子就会不安全、不健康、不礼貌、不适应、不能有很好的发展,就会不可救药。

    于是,我们就以“救世主”的面貌出现了,来救孩子于“深渊”。

    可是,真的是因为孩子这样下去会“不可救药”我们才粗鲁地阻止他的吗?会不会有可能是孩子开心投入的状态“激怒”了我们?

    你可能觉得这简直是胡说!可我是真的觉察到了这一点,源于一件很小的事。

    有一段时间我总是因为诺诺“求抱”而被激怒,我知道只要安静地抱她两分钟就好,可是我无法伸出双手去抱她,仿佛总有个声音在跟我说“她这么大了,凭什么还要抱呀!我不抱她,凭什么要让她那么舒服!我这么大的时候早就不要大人抱了!(其实是早就没有大人会抱自己了!)”

    我当时惊呆了!我怎么可以这样!可这就是事实:是我小时候渴望被父母抱抱而没有被满足,当时的失望和挫败感潜藏在我的心理和身体,它们禁锢了我伸出去抱孩子的手。

    然后,我发现我能平静地去抱诺诺了。

    你看,我就是不愿意去做让孩子心里舒服一点的事情!为什么呢?

    孩子那种快乐会唤醒我们曾经的痛苦:我都没有那么开心过,你凭什么可以!不要觉得这种阴暗不可能出现在父母身上,这真的就是好多父母被激怒的潜藏心理。

    孩子投入和沉浸的状态会激发我们内心的不安,因为我们现在除了手机很难再有让我们全情投入的事情:我们难道连个孩子都不如?当然不是!为了转嫁这种不安,我们会不自觉地伸手去试图把孩子从那个状态里“拉出来”,孩子本能会反抗,而这个反抗更更会让大人感觉失控。失控会激发愤怒。

    此外,我们因为自身的限制性信念还会带来很多焦虑。我们一方面希望孩子能超越我们“青出于蓝”,一方面又害怕对孩子失去掌控。所以我们左也不右也不,弄得孩子无所适从,一片混乱。

    我们心里其实明白,吃点零食、玩玩水、弄脏了衣服、吃饭慢一点或快一点、内向一点或者外向一点,不一定会真的会导致不健康、不礼貌甚至不适应社会(即使真的可能,也不需要粗鲁地打断或拒绝孩子,完全可以委婉一点。)重要的是,我们对事件的不可控(孩子不听我们的)带来的不安,以及我们对未来的焦虑。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艰苦”教育:读书是“十年寒窗”,谈恋爱是“学坏”,游戏就是“偷懒”,打扮漂亮点就是“不学好”,整个环境都给我们展示着“越苦越好”,每个人都活得很辛苦,不开心,我们就这样长大,所以我们不知道如果孩子不仅不辛苦反而以快乐享受的方式长大,会是什么样子,又怎么敢让孩子太开心呢?

    有一个很爱学习的妈妈,曾经分享过她带孩子学习和阅读的事情,她说“我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是很苦的事情,“十年寒窗”呀,要让他在艰苦中坚持。”

    趋向快乐趋避痛苦是人的本能。为什么不能帮助孩子把“学习”和快乐联结呢?为什么不能把阅读当成一种非常享受的生活方式呢?

    我想这样,孩子会更乐于坚持,也能坚持更久吧!

    很多中国孩子大学毕业后就再也不碰书了,中国成人每年的人均阅读量惊人地低,也许就有很大一部分“艰苦教育”的功劳,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和老师就一次又一次地把“痛苦”与孩子的学习联结起来,等到孩子长大父母老师都管不了了,学习或者读书就是第一被放弃的事情。

    童年的生活是奠定一生生命质量的底色。童年过得开心与否、幸福与否,对成年后的生命是否开心、幸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当然,不否认有童年很不幸的人长大后通过努力过得很幸福,但这毕竟只是是极少数,而且必须经过“刮骨割肉”般的自我成长,绝大多数人在童年被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压制、指责、限定后,是不能自己重新为自己的生命染上幸福的颜色的。

    那么,何不从我们开始做起,还孩子以幸福、快乐的童年,给孩子创造丰盛的生命底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流水行雲:不到我們不信,潛意識裡有些「開關」很容易被踩到!:joy::joy::joy:

        舉凡我們童年沒被滿足的傷痛,全部留在細胞記憶裏,不知何時便像地雷一樣,只要踩到開關,便會引爆!沒有情理可講!

        難得作者體悟,並以諸多生活案例舉證、條列清晰,發人深省⋯⋯

        我們做師長大人的可要開始「覺知」了!不要猶疑,立馬清除潛意識深藏「苦學、苦幹、吃得苦中苦 方為人上人⋯」祖傳看不得人「開心」的心魔!

        你問父母的願望,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請問一個不快樂的父母,能教得出快樂的孩子嗎?

        讓我們「隨時」提醒自己 眉眼、嘴角放鬆帶笑!見到孩子天真爛漫專注的沈浸在快樂中的臉龐,馬上「覺知」,讓自己加入共享那無邪的歡樂⋯也彌補了童年錯失的幸福時光!

        最後,堅絕保護孩子不要成為無知大人的玩具:又搣臉蛋、又逗氣逗哭孩子⋯這些負能量一樣影響深遠啊!
        醒来么么: @流水行雲 赞一个!
      • 芫柒:写的挺好的,的确是会有这种问题,而家长自己却有意识的忽略掉。

      本文标题:我们有多见不得孩子开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hm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