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富人他们的钱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门口的茶叶蛋要涨价都涨,他们是不是勾结了?为什么我买了打印机不贵,墨盒这么贵?新闻里说的倾销,到底在说什么,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些大企业,那些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垄断的大企业?我们该怎么对付他们呢?就让他们这样垄断吗?享受这么高的利润?还是要告他们呢?继续经济学基础概念。
第1个剥削。
一件商品价格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商人致富不是因为剥削人民,而是因为造福人民。尽管洛克菲勒把石油产品的价格,降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是美国人民还是把他变成了美国首富。
首先一个词,掠夺性定价,听上去感觉好像价格很高的意思,其实它是指定价过低,把其他企业市场份额抢走,也叫倾销。
我们传统观念里有个印象是,地主有钱是剥削人民的。很多人把这个观点延伸到现代商人身上,吊诡的一点是,现在不存在剥削这件事情,因为人是有对策的。
有人认为,商人能赚到这么多的钱,是把大家的财富赚走了,把大家身上的油挤出来了;其实不是,商人之所以有钱,是因为他们制造了更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地有了更好的办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后市场给他们的回报。
第2个勾结定价。
勾结定价不可持续。有多种障碍阻止达成勾结,自然的勾结定价总是趋于瓦解,只有通过行政力量支持的勾结,才可能长久地维持下去。进行勾结定价也不能确保他们获得最大的利润。
一件商品价格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有个有趣的例子,北大的一个女同学说,你看男生总喜欢请我们吃饭,咱不能随便答应,他要请吃饭,就要一个好点的餐厅,麦当劳、肯德基不行,得必胜客。
一个女生提高价格,如果她坚持的话,那她旁边的女生就会得益。所以她需要把旁边的女生联合起来,只有旁边的就行了吗?不行需要北大所有女生联合,光北大的行吗?不行还要清华的。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勾结定价,要把每一个可能的竞争者都包罗进来,这很不容易。还要让每一位勾结者,答应同一个价格,到必胜客一定合适吗?有的人说麦当劳也行,而有的人说至少要米其林餐厅。
还要防止作弊,不同男生约同一位女生吃饭难度不同。这些障碍加起来很难持续,也就是勾结定价一定是趋向于瓦解的。
勾结真的能够保证利润吗?企业需要在销量多少和利润高低之间权衡,寻找收益最大化的点。他是一种最高利润的寻觅者。
第3个捆绑销售。
捆绑销售并不能扩充垄断地位,是为了区别定价。捆绑销售并不能够帮助卖家增加他的垄断收入,也不能够帮助买家把他的垄断地位,从一个商品扩充到另一个商品,这种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消费者区别对待,进行价格歧视。
一件商品价格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有个经典案例是美国政府诉IBM案,最初电脑特别大时,IBM销售电脑的时候,会连带销售打印纸,比一般的纸要贵很多,触及了美国反垄断法。
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买个打印机,墨盒里墨只有一半,必须用固定型号,还要那么贵?目的是为了区别定价,你买了IBM的电脑,IBM要负责维修,你用的多还是少?
维修是有成本的,怎么区别定价,就想到了纸,卖专门的打印纸,收费高一点。表面上是卖纸,实际上是卖的售后维修的服务。
打印机太贵了,要把打印机的购买成本降到最低,门槛降低,让更多人进来。然后谁用的墨盒和硒鼓比较多,谁付的费用比较高。
第4个路径依赖。
市场可以应对路径依赖。只要产权明晰,商家可以通过相关平台获益,他们就会有积极性选择长远高效的解决方案,从而避免路径依赖。
一件商品价格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如图所示,AB两个方案。随着参与人数不等,网站的价值不等。短期看方案A更容易进入市场市场,方案B长期价值更大。但会出现路径依赖,顺其自然的话,A的价值会大于B。
那么怎样避免这些路径依赖呢?需要明晰产权,让这两个方案各自有个主人。方案B的主人为了长期的收益,会打折、免费,甚至补贴用户,换来长期的网络效应,价值增加。
从这个角度再去重新审视滴滴和快滴的大战,促进竞争,避免陷入低效的路径依赖。尽早召集人们来到一个可信的,有希望的,有前途的平台,不是勾结、垄断、不正当竞争。
第5个倾销。
倾销是一种阴谋论,也是一种贸易保护的借口。倾销成功的机会是很低的,因为短期的损失很明显,长期的收益却取决于垄断者要维持市场的权力,足够长的时间,这期间对手随时可以卷土重来。
一件商品价格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倾销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比如一家公司,用低价占领市场,把对手搞垮了,然后涨价了,那他对手美死了,赶紧回马枪杀回来了。这里有个经典案例是,詹尼斯公司诉松下公司案,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实际上的倾销,其实是生产力提高的证明。最初的日本产品,后来亚洲四小龙的产品,被告倾销,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些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在提高,生产效率在提高。
第6个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未必效率低下。自然垄断的行业也可以引入市场竞争,动态的市场竞争可以解决效率问题,不需要依靠静态的诉讼解决自然垄断问题。
有些企业规模很大,但它是自然形成的,不是行政命令诞生的,比如阿里巴巴腾讯。有个经典案例是,美国政府诉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这个公司大了,被强制拆分。
结果导致,本来在一家公司内部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公共问题,由不懂经营的法官来处理。原本的规模效应大打折扣,经营成本,交易费用反而上升。
一件商品价格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那这种大公司的垄断怎么办呢?前文提到过的大法官波斯纳曾说:
“动态的竞争通常比静态的竞争还要有力。我们到底应不应该,花海量的金钱和精力,告那些创新中的企业?还是让他们享受一下垄断地位和利润,反正不会维持太久。”
总结:小时候经常听到,资本家靠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积累财富。现在知道商人和雇员通过企业这个平台合作,共同创造最大的价值,商人作为剩余索取者,承担更大的风险,理应获得更多回报。
企业的核心其实就是:将有限的资源,通过合理的配置,以求最大化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谢谢欣赏,观点来自《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