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省略。小伙伴们估计都看过了,没看过的,可以找百度百科补一下。
你说,徐峥、沈腾、郭京飞、贾冰、宋小宝,这些人一起扎堆演戏,用王晶在吐槽大会里的话来说,不用演,光是站在那里就笑死人了。
更何况,台词一如既往的搞笑,剧情结构起承转合都很清晰,一个包袱接着一个包袱,粗糙的笑神经很容易就被挑动撩拨起来。我和亲戚们磕着瓜子、吃着山竹,就愉快地把这部片给看完了。
导演徐峥说,这是囧系列的最后一部了。主线,讲的是母子关系,徐伊万(徐峥演)和母亲卢小花(黄梅莹饰)坐火车去莫斯科。副线,穿插的是伴侣关系,包括徐伊万和前妻张璐(袁泉饰)、母亲卢小花和已经去世的丈夫、以及中途上车的俄罗斯美女娜塔莎(欧丽雅饰)和未婚夫之间的关系。合并同类项,主题讲的是亲密关系。
而拿着搜索引擎,随便搜一下“亲密关系”主题,出来的就是沟通、理解、独立、成长等关键字。囧妈的这部电影,则用一种象征性的方式体现了出来。
关键字一:理想化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听不到我在说什么。好吧,是我篡改了泰戈尔的名句。但是这种“听不见”,却是在电影中随处可见。
离婚以后,徐伊万还在孜孜不倦地修着妻子张璐喜欢的台灯,可是他不知道,张璐从头到尾到从来没喜欢过那盏台灯。一个细节,暴露出两人之间婚姻失败的秘密。他拒绝看到一个真实的妻子,从头到尾都只是与他幻想出来的妻子互动。
伴侣之间的这种理想化,在亲密关系之处是非常常见的。理想化存在之地,激情与浪漫的粉红色阳光洒满土耳其蓝的爱情海。可是,随着关系的逐渐深入,理想化开始慢慢破裂,彼此的真实逐渐凸显,那就到了婚姻的磨合期。
原来,她也没那么完美,也和其她女人一样,睡觉有时候会打鼾,和婆婆会吵架,穿着睡衣素颜朝天看起来像欧巴桑。而他也没那么完美,也和其他男人一样,不会耐心听妻子说话,每天忙碌事业,疏于关心父母,大男子主义的要命……
有些伴侣,在这种冲突中彼此慢慢接纳了彼此身上的不完美,好与不好加在一起,才是那个完整的他或她。他们慢慢找到了,与不完美的和平相处模式。可以彼此妥协,可以视而不见,可以宽容,可以调侃。
但有些伴侣,他们固执地拒绝看到理想化破裂。这和他们的自恋有关。当另一半的理想化破裂之后,难以避免地我们会感到失望,有些会感到愤怒,觉得自己上当受骗。这是因为他们的自恋程度比较高,难以在心里好的客体和坏的客体进行整合。
那该怎么办呢?OK,我心里幻想一个你,和这个幻想永远的过下去就好。这样的相处有什么问题?问题就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听不到我在说什么。我把我认为最好的给你,但是你却不知道,我最想要的是什么。
电影里,母亲孜孜不倦地问着徐伊万要不要吃粥。徐伊万拒绝了多次,母亲仍是替他决定了吃。儿子终于怒了,“你既然已经决定了我要吃,为什么还要问我吃不吃呢?”。看到这里,我会心一笑。多么熟悉的剧情,跟天下所有的老妈一样。
关键字二:沟通
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际学家都在教我们如何沟通,如何倾听、如何换位思考、如何设身处地、如何共情。可是,这所有的技术前提,都是我们要看的到眼前的这个人,是和我们不一样的个体。他/她们有着自己的需要,我们不能以爱为名,去视而不见,去吞没、绞杀这个个体。
这是亲密关系的核心冲突。可是一开始,徐伊万是不敢向母亲表达这些愤怒的。也许是因为道德中的孝道,或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他采取的应对老妈的方式是隐瞒。隐瞒他的离婚,真像个小朋友,对妈妈不满却不敢表达,只好偷偷搞点恶作剧。
一个极具象征性的画面,母亲给他的嘴里投喂小番茄,他一边打着电话,被动地接着,一脸的囧。简直是口欲期母子互动的经典桥段。他不会拒绝,说我不要。他采取的行为是,偷偷丢了母亲的小番茄,或者是发脾气来宣泄,跟对面床位的小孩子一样。导演真懂心理学。
开往莫斯科的高山火车一路飞驰,徐伊万压抑的愤怒也在一路飙升。终于,借着俄罗斯美女娜塔莎的加入和退出,他和母亲的冲突全面开战。
徐伊万:你再逼我生孩子,我就去和她(娜塔莎)生去!
母亲嘲笑:“你不是要和她去生孩子吗?”
站台上,下车的娜塔莎和未婚夫在热烈地拥吻,徐伊万的自恋被彻底戳破。地底的愤怒岩浆全面爆破,带着从小到大的所有潜藏战火 。
“爸爸就是被你逼死的”。冲突之中,徐伊万脱口而出的这句话,彻底割裂了母子情。所以,接下来,才有了母亲的独自出走。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都觉得,徐伊万忍忍就好了,这么多年都忍过来了,何必在这个时候说出来呢?但是,我坚决地表示不同意。
越是亲密的关系,越是亲密的人,越是要向对方表达愤怒。
“你这个逻辑,和阿Q被欺负了,只敢找小尼姑发火有什么区别呢?发火,只朝着亲密的人,这是个怂货!” 你心里升起一个鄙视的声音。
别急,听我说完。
几年前,有一个平安夜,我约男朋友出去happy。可是加班狗的他,一如既往地拒绝了我。我戴着紫薇格格的圣母心表示了理解,然后自己找朋友去玩。可是,到底哪里不对劲呢?我发现我和闺蜜聊天聊的越发多了,而且负能量越发的重了,“我在他那里,就是nothing,什么都比我重要,我和他还是算了吧……”
我没有表达出口的愤怒,成了一个蛊虫,吸取了我对他的情感,并让我蠢蠢欲动地付诸行动与他结束亲密关系。而在那个当下,我对这一切都没有觉知。
闺蜜问,“你干嘛不跟他说你的不满呢?”
“我怕,我怕表达愤怒,会破坏我和他之间的关系。”
可我不知道,最能破坏关系的,不是说出口的愤怒,而是没有意识到的压抑的愤怒。前者,在意识层面,是两军对阵,明刀明枪。后者,是在潜意识层面,是杀手暗行,不受控制,杀伤性指数更高。我对他压抑的愤怒,对我和他之间的关系破坏性大的多了。
有了这个领悟之后,我开始骂他。
我的骂,并不是泼妇骂街,无理取闹。半嗔半怒半搞笑地表达不满,“哎,连个平安夜都不跟我过,我还是回我的火焰山吧……”我模仿着《大话西游》里的牛夫人。表达完了诉求,顺便敲诈了一个补偿红包,“我这么惨啊,要买个冰激凌吃放松下心情……”
如此一来,愤怒表达了,需求表达了,关系却越来越好。因为,彼此坦诚,足够真实。这是亲密关系的上好养料。不一定非要如徐伊万那样大吼大叫。
关键字三:成长
影片里,母子关系的修复,是通过戏剧性的画面来进行的。两人在雪地里一起遭遇生死,母熊护子,对应的是母亲保护儿子徐伊万。
护犊,是一种生命的本能。伟大,崇高。
导演将这一份爱提取了出来,作为母子冲突的修复养料,是绝佳的。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能够有这样的生死冒险来帮我们修复情感。
虽然不能够共生死,但我们还有一件事能够做。那就是,让自己的内心和人格不断成长。
影片的最后,徐伊万懂得如何保护母亲,如何成全她的梦想,懂得从一个成年人的视角理解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懂得看到他和前妻之间的情感问题,他才算是长大了。而以前,他长的估计真的只是他的年龄而已。
母亲卢小花站在红星大剧院的舞台上,饱含情感地唱歌。徐伊万看着那个女人,那时,她不再是母亲,不再是妻子,而是她自己,光芒璀璨。他走上前,去抱一抱她。
这一辈子,她为自己活的,只有这短短的瞬间。可是也足够她滋养剩下的时光了。
成长这两个字,朴素的很,不太起眼。可是没有人知道,这种内心成长,需要多少日日夜夜地光阴流淌,需要多少勇敢与毅力的坚持,需要多少痛苦和经历的淬炼。它与告别在一起,与死亡在一起,与哀悼在一起。内心世界的刀光剑影,绝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
可是,成为一个大一点的自己,更像自己的自己,更懂得爱和被爱的自己。
一切的成长都还是值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