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出生在官宦之家,才华更是无人出其右,上至皇帝妃子,达官显贵,下至青楼柳巷,市井小贩,无一不推崇备至。
韩再芬版李清照一首“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如梦令》便让她在众多学鸠中脱颖而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佳人呢?不同于一般富贵人家的大家闺秀,工于女红,羞羞答答待字闺中。在诗词中俨然是一个酒兴正浓的男子形象,就是这种放荡不羁,不墨守成规的态度,令她名声鹊起。
或许是因为她从小耳濡目染师从苏轼,又熟悉历史,诗词中颇有一些豪气干云的男子气概。但是在豪气中又不乏一种清扬婉兮,比如她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观察入微,曲折委婉,全然不失细腻和婉转,广为流传。
师从苏轼的晁补之都大加称赞,曰“才高学博,近代鲜伦。”
韩再芬版李清照一位汴京城人人仰慕的名门闺秀,又是才高八斗的女词人,在汴京城里自然有许多人慕名而来,赵明诚就是其中最热烈的那位。在18岁时,李清照遇到了托付一生的他。
或许是在中秋节相国寺花灯节上,因为什么见义勇为之事,偶然相识,四目相对,芳心暗许。
又或许是因为兄长关系,两人意外邂逅,一见倾心,互相吐露心声,从此珠联璧合,琴瑟和鸣。
再或者因为无意的相逢,两人在集市上被同一件金石字画吸引,互不相让,无巧不成书形成的缘分,两人最终结发成夫妻。
韩再芬版李清照在她的《金石录后序》中说道:我父亲是礼部员外郎,公公是礼部侍郎,两家都是清贫人家,在明诚21岁我嫁给了他。明诚在宫中太学学习,酷爱收集金石古玩,半个月就要出去典当行把衣服暂押在那以换取500钱,于相国寺购买碑文和水果。两人一边吃水果,一边赏碑文,觉得奥妙无穷。
到了第二年,赵明诚做了官,他决定节衣缩食,搜罗天下珍奇古玩。公公在秘书省有相熟的同僚亲戚,发掘了古时孔子故居、釐王墓中的经书,我就奋力抄写,回味无穷,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
我俩爱古玩到何种程度呢?有一人拿出徐熙的《牡丹图》上门售卖,那人要价20万钱,当时虽然是富家子弟,却也凑不出那么多钱。我们虽爱不释手,却也只能留下画来欣赏了两夜,便原物奉还了,因此惆怅郁闷了好几天。
在青州时,明诚当了两地的太守,夫唱妇随,对文物更是如痴如醉。我们校勘、整理书籍,把玩文物器皿,每晚一柱香为限,阅读古书籍,所以文物得以整洁。
那段日子,最大的爱好就是饭后烹茶的时间,指着书籍中的典故询问对方在哪一页哪一行互相问答,如果答对就可以先抿一小口茶。我博闻强记,能够准确地说出答案,总是能喝上茶。虽然只是一小口,以至于每次猜对了举杯大笑,激动得茶水倒在怀里,一口也没能喝到。然乐在其中,情愿天长地久日夜如此。
《清风明月佳人》马苏版李师师收藏到诸多书籍加以整理,放到书橱里有序编上号码,挂上锁,如果查阅就开锁翻看。但是有时候把书籍损坏或染上污渍,明诚就会大加指责,一改往日的和蔼。我觉得收集书本本意是为了寻求舒心,没想到却适得其反,心里大为不快,吃饭也不吃荤菜了。但是对书籍的爱护之情依旧与日俱增,心驰神往,乐此不疲。
到了靖康元年,金国攻打汴京。我们对于搜罗好几屋子的书籍恋恋不舍。
婆婆在健康去逝,明诚去奔丧,然后回到汴京和我把能够带走的重要书籍整理。由于实在太多,只能抛弃抛弃那些价值不大的,装了十五大车,准备回到健康,但是青州老家还有十多间屋子无法带走,心里唏嘘明年今日就会被洗劫一空了。
到了高宗建炎二年秋,明诚又被新皇帝启用,任命为湖州为官,他去入朝便暂时把家安置在贵池。他去面见圣上的码头登船上岸的样子,威风抖擞,精神大振,目光如炬。但我的心里忐忑不安问他怎么对待这些文物,他说:“情况紧急,实在不行就丢掉衣服被褥、书册包裹,但是万不能丢掉那些礼器,要与之共存亡,不要忘了。”
后来他到了皇帝所在的健康,信上说两病继染,又喝了许多苦寒之药,病倒了。我又急又怕,乘船而下,马不停蹄赶去相见,他已经病入膏肓,我泪流不止,我问到后事,他也没有答复,只是写了绝笔诗就离我而去。我安葬了他,心里茫茫然不知所措。
之后战事越来越紧张,家中还有许多金石,不知如何处理,期间又生了大病,于是将这些分几批送到明诚妹夫那里。但是在后来金军南下,好多书籍都在战火纷飞里毁掉了,只剩下一些名人诗词,石刻副本,鼎和礼器,即使只有这些东西,能留下也算是相当不容易了。
(上文取自金石录后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