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5 一百一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语音整理
今天我们接着来共同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一章。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一章是孔子的评论卫国的一个士卿大夫宁武子,夸赞他聪明智慧,常人难及。
宁武子,姬姓,宁氏,名俞,谥武。所以在《论语》里称他为宁武子。他从政的时间大致就在卫文公和卫成公时期。
卫国的位置大概就在今天河南的三门峡一带。在春秋时期,卫国一直都不是一个大国。它内政不宁,国力不振,尤其是在卫懿公的时候,这个人很有名,因为他非常喜欢养鹤,他养的鹤出门都有豪车,鹤的待遇比一般的官员还要高。
所以后来北方的敌人讨伐卫国的时候,卫国的士兵都拒绝出战,这些士兵都说,你还不如让你的鹤去出战。因为鹤有官职,也有禄位。所以最后这个北方的狄人攻占了卫国的国都,卫国就名存实亡了。一直到齐桓公称霸中原,打着一个重要的旗号,就是尊王攘夷,就是把中原的诸侯聚集起来,共同击退了北方的狄人,卫国才得以复国,那就是卫文公。
卫文公继位以后接受了前朝的教训,勤俭治国,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卫国在他的治理之下是社会安定。宁武子就是在这个时候积极的入仕辅政,发挥了他的智慧与才干,辅佐卫文公完成了建国大业。
卫文公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卫成公继位。这个人是昏庸无道,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使刚刚摆脱危机的卫国重新陷入了混乱的状态。
可以说,宁武子辅政,既经历了文公的锐意进取,同时又经历了成公的骄奢淫逸。在背后这两种大的政治背景之下,宁武子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孔子对他的评价就是,“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类似的观点,孔子说过多次。比如他夸奖弟子南容的时候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也对原宪说过,“邦有道,谷;邦无道,古,耻也”。
因此,我们说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为官的人该怎么去做官,又怎么去自保,确实是一个大问题。那么,宁武子在这个方面可以说是堪称楷模,让孔子非常羡慕,所以说“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成语“愚不可及”,当我们现在说某个人“愚不可及”的时候,往往觉得是骂人的一句话。但是实际上呢,“愚不可及”是一个相当高的境界。只不过在后来随着时间的流转演变,这个词义变化,就变味儿了。孔子实际上在这里是表扬宁武子的。
孔子在这里是说宁武子这个人真了不起,“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也就是说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的时候,他就展示出来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当国家无道,政治混乱的时候,他就韬光养晦,看起来很糊涂。
正是因为“邦有道”,所以那些志士仁人没有后顾之忧,正是一个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所以要全力以赴,展示自我,做出贡献。那“邦无道”的情况,就是君主混乱,臣子为非作歹,法治混乱,那这个时候儿你就不能再死干了,因为你干的越多,错的越多。
因为我们清楚的知道,只有真正做事的人,他才会犯错,那你永远不做事,当然也就永远不会犯错。所以那些不做事儿的,不干活的,就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指手划脚,那这时候真正有才能的人还不如表现的糊涂一些,愚蠢一些,力求自保。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也就是说,宁武子他聪明智慧的地方,我们很容易看得到,也很容易学得到,但是他装傻的这种智慧,我们很难学得来。
我们举一个宁武子装傻的例子。公元前623年,宁武子受命出使鲁国,鲁国的国君鲁文公就亲自设宴来款待他。在席间,鲁文公让人吟诗助兴。吟诵的是什么呢?就是《诗经·小雅》中的两个,一个是《湛露》,一个是《彤弓》。这两首诗都是周天子在宴请诸侯的时候才能够演奏的,在这种场合儿显然不符合礼仪。但是宁武子怎么做呢?假装不知道。既没有按照礼仪来应答,也没有向鲁国的国君致谢。
等到宴请结束以后,鲁文公就派人来询问,为啥出现这种状况啊?你该应答的也没有应答,你该致谢的也没有致谢。宁武子就说,那刚才演奏的那些师傅不是为我们助兴的吗?我还以为这些乐师是在表演他们的技艺呢。
他还接着说,我听说以前诸侯朝拜天子,天子宴请诸侯,就吟诵这个《湛露》来表达天子像阳光一样普照,诸侯受天子之命去出行。《彤弓》呢,表现的是诸侯向天子来献四夷之功,天子嘉奖诸侯,赏赐诸侯一张彤弓。而我只是卫国的一个卿大夫,代表卫君来修旧好,怎么有可能来享受这么高的待遇呢?所以我以为刚才那个乐师,他是在练习他的演奏技艺。
宁武子的聪明之处在于对于鲁国国君的僭越行为既不能当场制止,但是呢,又不能与鲁国国君同样享受,所以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宁武子只能装傻。既保全了鲁文公的面子,又避免自己违反礼仪,所以孔子说他“愚不可及”。
那如果我们今天找个词儿来替代“愚不可及”,恐怕就是“大智若愚”了。有人喜欢小聪明,有人喜欢大智慧。学聪明,容易:学傻呢,很难。因为宁武子这个愚不是真的愚笨,而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智慧。
实际上我感觉孔子在这里也有一点感慨,就是说自己没有学到宁武子的境界,也无法拥有像他那样的智慧。因为在国家安定的时候,都可以尽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孔子也能做到。但是像宁武子那样在混乱时期装傻充愣,这种境界他还达不到。所以后来清代有一个郑板桥,写的四个字非常有名,就是“难得糊涂”。
孔子他本人绝对不是一个明哲保身的人,但是他对于能够明哲保身的人呢,往往都非常佩服,甚至有点儿羡慕。孔子对自己的思想理论不能够得到实施,实际上是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的,只不过是“不可为而为之”。他晚年周游列国来推广自己的政治理念,一直都没有得到实现,最后呢,是“惶惶如丧家之犬”,只能去教书,只能去整理故旧文章。
卞朝宁讲解〔摘〕
宁武子是春秋初期卫国世袭贵族,公族成员,他从政期间前后辅佐了文、成二代国君。在卫国历史上,卫文公是一位贤明务实的诸侯国君,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节俭材用、发展农业、通商惠工、敬教劝学、选贤任能等为政措施,卫国国力逐步增强,百姓安居乐业,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邦有道”时期。在此期间,宁武子积极入仕辅政,充分发挥其智慧和才干,辅佐卫文公完成重建卫国大业。卫文公去世后,太子郑继位,是为卫成公。卫成公是一位昏庸无道的国君,他继位后不思进取,骄奢淫逸,卫国内外交困,民生凋敝,国家再度陷入混乱,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邦无道”时期。这一时期,宁武子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忍辱负重,多方斡旋,当智则智,当愚则愚,在卫成公复国和卫国迁都等重大事件中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各类史书记载中,最能体现宁武子“愚不可及”人生境界的是《左传·文公四年》中记载的“卫宁武子来聘”:
卫宁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王于是乎赐之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觉报宴。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
宁武子受命出使鲁国,鲁文公亲自设宴款待。席间,鲁文公让乐师吟诗助兴,乐师吟诵的是《诗经·小雅》中的《湛露》《彤弓》,这两首诗都是周天子宴飨诸侯时吟诵的,这种场合吟诵显然不合礼仪。对于鲁文公的不礼行为,如果宁武子当场制止,有违君臣之礼,如果与鲁文公一同欣赏,又有僭越礼制之嫌。面对这种两难的尴尬局面,宁武子只好佯作不知,毫无反应,事后他对人解释说,他以为乐师在研习技艺,所以当时既没有按照礼仪答赋,也没有向鲁文公致谢。宁武子的“愚”,既保全了鲁文公的面子,又避免自己违犯礼制,所以孔子认为,这是人生智慧的最高境界。
宁武子的“愚”其实是“知”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其实际功效在于关键时刻不仅可以迷惑对方,还可以保全自己,因此这是“知”的最高境界。此外,孔子论“成人”时也曾提到“臧武仲之知”,他认为臧武仲为人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在遇到复杂问题时能够急中生智,化解危机。但是臧武仲的聪明仅仅达到了“知”的境界,与宁武子之“愚”是无法比拟的,因为他的聪明是人人都看得懂、学得会的,孔子就曾公开戳穿他的聪明把戏:“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相比较而言,宁武子的“知”是当智则智,当愚则愚,智与愚之间的转换随时势而定,这种“知”的境界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所以孔子说“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摘自《〈论语〉言论评析》)
孙中兴详解〔摘〕
这章是孔子夸奖宁武子会视情况展现智或愚。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政治清明的时候,他展现智慧;当政治昏乱时,他佯装愚笨。他展现智慧的时候是别人也做得到的,可是他所佯装的愚笨是无人可以比拟的。”
天涯箫声 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