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淄川书香世家的蒲松龄,生逢乱世,家道中落,但其父从小对蒲松龄的学业要求极严,虽然社会动荡,蒲松龄却学得诗文俱佳,在当时的蒲家庄也算才子一枚。受其父影响,蒲松龄也热衷于功名,十九岁时参加县府考试,结果是县、府、道均考取第一名,得中秀才并受到山东学政赞誉。
人生得意至极,前途灿烂如花,清狂疏朗的蒲松龄,踌躇满志准备考取举人,结果命运却与他开了一个玩笑,接连几次科举均不试,空有满腹才华,却无施展之地。心灰意冷的蒲松龄,开始流连山水间。
苍苍青山,迢迢碧水,处处留下他孤独的身影,走得倦了累了,他便坐在老树下,古寺旁,听村里的老人们讲些鬼怪故事。一只狐仙,可能成就一段隔世离缘;一只白鸽,便可试出人品高低;一只蟋蟀,可以成就功名富贵;一杯清酒,也可以交得患难朋友。那些山中跑的,林间栖的,及到水里游的等等,都能朗朗入口成为故事,吸引着乡村孩童们侧耳倾听。蒲松龄坐在其中,初时只是觉得有趣,渐渐地被吸引,常常听得忘记晨昏。
但是,乡野故事只能博笑而已,科考依然是枯燥的八股文,蒲松龄回到家中,面对的依然是呆板文字。就在蒲松龄科举无望,心情极度苦闷时,昔日同窗好友邀请他去高邮做幕宾,无事可做的蒲松龄答应下来。此次高邮之行,是蒲松龄生命之中唯一的一次远游,做幕宾的岁月里,蒲松龄接触到沉浮不定的官宦生涯,人情世故的冷漠,以及官场尔虞我诈的黑暗,虽然感叹世风低下,但蒲松龄也只能随波逐流而已。
公元1671年秋天,饱受思乡之苦的蒲松龄,不顾朋友挽留,终于踏上归家的路程。漫长旅途中,蒲松龄并没有疲倦之意,每到村镇之地,他都极少宿于客店之中,而是寻那茅舍小屋,讨碗水喝,借宿一晚,然后坐下来,听屋里的主人讲些神仙鬼怪的故事。任室外风雨潇潇,室内却天马行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听得入神的蒲松龄,渐渐忘却枯燥的八股文,转而飘摇在前世今生的梦幻之中。
神仙不管人间事,痴人说梦梦难圆。回到家中的蒲松龄,不得不面对现实,养家糊口才重要,家中妻子善良贤惠,一直上孝父母下育儿女,而今生活更加困顿,蒲松龄只得收起听故事的闲情逸志,转而为生活奔波。所幸,靠着昔日薄名,有位乡绅请他做私塾老师,只教授几名族中子弟,蒲松龄爽快应承下来,报酬并不多,只够勉强养家糊口,但蒲松龄只所以应下来,是因为乡绅家里藏书颇丰,这让蒲松龄心仪不已,每日里教书之余,蒲松龄便苦读藏书。
虽然生活枯燥,但有书相伴,倒也别有一番趣味。在此期间,蒲松龄如饥似渴地阅读,不仅涉猎经史、哲理、文学等等,还对天文、农桑、医药等自然科学也兴趣极浓。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思想逐渐明朗,对科举之心也渐渐变淡,转而对奇闻逸事以及鬼怪故事产生兴趣,并开始用笔记录听来的故事。但是,生活依然困顿,每天教书读书之余,蒲松龄还要为人代写书信等维持生计。
贫穷的境遇,并没有消磨掉蒲松龄对鬼故事的喜爱,他开始记录听来的各种故事,不时加以修改。而所记故事比较零散,蒲松龄便给记录下来的故事集取名为《聊斋志异》,聊斋的寓意是比较虚无,而志异则为奇异故事。那些听来的故事在笔下流淌,泼墨成章融入集子里。
蒲松龄沉浸在创作之中,早已将仕途忘却。有位朋友认为蒲松龄写故事,只能娱人娱己却误了前程,于是写下“聊斋且莫竟谈空”劝诫于他,但蒲松龄不为所动,依然乐此不疲收集散落的故事,稍加整理记录下来。
虽然蒲松龄有些淡泊名利,但骨子里依然心存幻想,并于公元1702年,再次参加乡试,结果还是未中,仅得以补为廪膳生而已。此后,蒲松龄前后参加四次科举考试,每次都是落第而归。本想通过科考改变命运的蒲松龄,再次深深绝望,落莫的情怀无处散发,唯有沉浸地虚无世界里才能有所解脱。
郁郁不得志的蒲松龄,将自己的书房题为“聊斋”二字,表明不仅要写鬼故事,就连自己也神游其中。随着写作不断深入,他的作品里不再是单纯的人鬼恋,善恶相报,而是以讥讽的笔触,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鞭挞科举制度、婚姻制度的不平等以及嘲笑权贵的愚昧等等。《小翠》《书痴》《崂山道士》等故事,从蒲松龄的案前,渐次走入寻常百姓家。
老树下,古庙旁,人人都在讲聊斋;乡村路,茅舍前,个个都在听聊斋。蒲松龄的名字也像吹了仙气,老少皆知有个讲鬼故事的蒲松龄。
“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在《聊斋志异》故事集里,看似不可能拥有的爱情却修得花好月圆,做了亏心事者总会惹鬼上门,知恩图报者总会遇到贵人,落魄失意者总能续上黄梁梦。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皆在笔下融入故事中而得以实现。蒲松龄的聊斋故事,让贫穷而又饱受压迫的民众们,有了精神寄托,从而引起民众的共鸣。
人生七十古来稀,碌碌无为仍布衣。聊斋道尽世间事,到头终是一场空。想到年近古稀,依然一事无成,蒲松龄最终辞去私塾之职,准备将聊斋故事好好整理出版。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在极其艰难的境遇里,蒲松龄开始整理聊斋故事。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命运却在不经意间发生转变。七十二岁那年,蒲松龄赴青州考贡才得以补为岁贡生,而此时的蒲松龄,经过岁月打磨,再也没有入仕之心。
在清贫的岁月里,古稀之年的蒲松龄,将所有创作出来的故事,完完全全收录进《聊斋志异》里,但穷困潦倒的他,没钱将自己的作品刊印发行。蒲松龄的好友王士祯,对蒲松龄推崇有加,称其为奇才,并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王士祯本想资助刊印发行,结果因病逝去而未能实现。
蒲松龄终其一生,与狐仙鬼怪神交,与世人痴讲美好,但自己的人生却是落魄潦倒,唯有一部《聊斋志异》,聊以抚慰清苦的人生。
人人都在说聊斋,嘻笑怒骂入文来。世人皆说作者痴,谁解聊斋其中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