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程有哪几个核心步骤?
什么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 学习方法」综合解析4。
上篇文章中,我们给大家介绍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并建议大家一定要寻找自己的学习类型。
- 你是眼、耳、喉舌还是实操型学习者?
- 你喜欢一个人学习,还是和别人一起学习?
- 你喜欢/擅长做的事情通常是什么?思考/写作/创造/计算/沟通/组织/……?
- 你过往的个人经验,对于目前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寻找时,短时间无法确定哪种更适合自己也没关系。可以先有一个大概的想法,然后在学习过程中去不断的印证和调整。
现在,明确了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终于可以“开始学习”了。
为避免大家将这个部分与学习的完整步骤相混淆,咱们就改叫它“学习过程”吧。
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 获取信息
- 处理信息
- 内化信息
每一个步骤,都有很多可用的学习方法。它们之间并没有好坏高低之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来选择使用。
我们先来说说,怎样更好的获取信息。
【从哪里获取?】
信息有两种来源:「间接经验」和「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获取他人以口述、文字或演示等方式加工过的学习信息。
例如:
上课/参加训练营、读书/听书、看文章/视频等。
直接经验,通过身体的感官行为,直接接收学习信息。
例如:
· 培训演示,健身房私教授课或舞蹈教学时,通常是教练示范,学员跟着做,同时教练还会直接进行纠错,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 观察模仿,儿童最初的学习就采用这种方式,他们会观察和模仿大人的行为,所以我们强调“言传身教”。
· 亲身实践,直接开始操作,过程中根据遇到的不同情况,再对行为进行调整。
对这两种不同的信息来源,我们有以下可选的学习方法:
以「间接经验」为主要的信息来源:
1)信息适当
【3】学习姿势不对,时间金钱白费?中讲到,每个人过去的个人经验不同,适合的学习内容不同。通过间接经验学习,要格外注意信息的适当性,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
大脑无法凭空处理“全新的信息”,必须调用已有的信息来加工处理,让新信息“挂”在旧信息上,就好像蜘蛛一层一层织网一样,通过拓展旧信息的边界,来理解新的信息。
如果获取的信息中无法理解的内容太多,大脑会出现一种“信息坍塌”的状态。你会发现,都是平时认识的文字/讲解,但就是不明白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以至于对继续获取信息产生抵触心理。
这时我们可以“降低维度”,找到低一级、更简单、普通、大众化的信息,例如“入门、科普、戏说”等类型的内容,想办法对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先打底”,再进行深入学习。
另外,如果压力过大,偶尔也会出现“信息坍塌”。
相信很多人有过这种经历:考试过程中,最常见的文字突然变得不认识或不会写了。这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死命的想,非要把这个字想起来不可。好一点的办法是自我觉察,告诉自己“这是压力太大的表现,说明我需要放松了。”闭上眼睛,深呼吸30秒到1分钟。平静一下,先去做其他的题目,信息坍塌的状态会自行缓解。
还有这样一种情况:
已经找不到更低一级的信息了,但目前的内容又是必须要学习的,怎么办呢?那就只能采用“强行植入”的方式了。
所谓强行植入,就是不管看懂看不懂,先整体把内容过一遍。让信息在大脑中留下一定的印象,就好像强行将新网的一部分粘在旧网上一样。我们的潜意识中储存了海量的信息,虽然新信息无法与旧信息产生强关联,但总有一部分微微的“挂住”了。
这时,我们可以去休息或者做点别的,给大脑留出处理的空间,让它默默的消化处理。
一段时间后,我们再来重看一遍。上次的内容已经被大脑加工成了“旧信息”,这次我们就可以通过它,挂住更多的信息,逐渐获取所有需要的内容。
信息过于复杂的情况我们解释完了。
反过来说,如果获取的信息过于简单呢?
可能会感到无聊,对吧?
这时我们就需要反过来“提升维度”,寻找高一级的信息来进行学习。
2)先考后学
第二种学习方法,是让我们以各种方式“先考考自己”。这样可以激活我们已有的长时记忆,让它影响我们的“注意力”,更好的获取相关信息。这里还要把“记忆三结构模型”的图放一下,真是百放不厌^ ^。
先考后学的方法有3种:
① 提出问题
之前在分享多个不同的阅读方法时,大都提到了这一点。即阅读前先简单翻阅一下图书的封面、封底、目录,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学习也是一样的,根据已有的信息,列出自己的一系列疑问,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例如:
- 哪些阅读方法比较有特点?
- 阅读法都是什么具体步骤?
- 阅读方法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
② 列出看法
指在获取信息时,先想象要给别人讲解这个信息,写出自己当前对这个信息的认知或假设,以便学习时比对。这个过程无需考虑看法本身是否正确或恰当。
例如:
- 洋葱阅读法,指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阅读图书;
- 概念卡片,是把概念写在一张张卡片上;
- 阅读过程一般是先快速阅读、再精读、做笔记;笔记可能是摘抄、发散思路、做成思维导图;
……
提出问题与列出看法,有时可以合并成为一个步骤。
如果对于一个信息没有答案,那就列成问题;如果有一些想法,就写下来,再与获取到的信息进行对照、调整、扩展,感受自己与作者不同的思维方式。
③ 提前考试
假设说,开学第一天,还没上课之前,你打开邮箱,发现老师错将期末考试试卷发给了你,你会怎么样?
我想你一定会认真的看一遍,即使大部分内容看不明白。
之后会发生什么呢?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课的内容与试卷中的部分内容开始契合了,就好像找到了丢失的拼图碎片一样。除了兴奋与激动,你还能更轻松的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
这就叫做“预考”,在开始学习前,先进行一次真正的考试。
如果你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对应的考试题或验证方法,在开始之前先做一遍试题,且一定不要去看答案。
只是完成这个行动,就会让你之后的学习事半功倍。
这种方法,相对更适合那些包含很多“思维性信息”和“程序性信息”的学科(关于信息的分类,见【2】学习时,你是在“救火”还是“演习”?),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而对于“事实性信息”偏多的学科,例如外语、历史,效果就要差一些。
原因在于,
思维性信息和程序性信息,通常是对客观现实的抽象化,我们通过对世界已有的认知,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猜测,也就是更容易让新信息“粘住”。例如分子、原子、量子、光、波、重力……
而事实性信息所包括的随机信息和具体信息,通常是“全新”的,例如俄语是一堆古怪的文字符号、嬴政是一个人名……在没有学习前,你很难将它们与已有的信息进行关联,提前考试也就毫无价值了。
以上,篇幅原因,如何获取信息先写到这里,咱们下篇继续……
总结一下:
- 学习过程分为三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内化信息;
- 获取信息可以通过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直接经验;
- 如果主要通过间接经验来学习:
① 信息要适当
· 过于复杂,就降低维度或强行植入
· 过于简单,就提升维度
② 尽量先考后学
· 提出问题
· 列出想法
· 提前考试
认真阅读到这里,感谢你付出的时间^ ^。
按照惯例,留下一个执行清单,大家一起来完成吧~
执行清单:
- 你曾经通过哪种信息来源进行学习?起码列出3种;
- 清单1中这些学习,哪个是你印象最深,感觉学习效果最好的?
- 今天介绍的学习方法,哪种你最有兴趣?请在接下来的一次学习中,应用这种方法;
(未完待续……)
ps:完成清单的同学,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执行成果哦^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