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且不辩论这个故事的真伪以及英语翻译成日文的偏差之类,就单单看这句话。当你和喜欢的人走在月光下,这世界仿佛小的就能装下你们两个人的心。你侧头看看旁边的她,再抬头看一下天上的月亮,不自觉地说一句“今晚月色真美”。就这一句话就够了。和喜欢的人一起散步,美的不是月亮,而是人、是和她一起的美好感觉。这让我想起了顾城的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读来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句话包含了所有的感情,非得经历与洞察才能做到这般,这大概就是我们与名作家的差距。虽然这种洞察与凝练一时学不来,但是我们可以从小处着手,写一个故事的角色从细节开始,不断打磨,一点一点向经典名家靠近。
以下皆选自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1、细节描写——让人物活起来,有血有肉
假如让你写你“从教师门口走进来一个男生”你会怎描写?
我之前写初恋的那篇文章时,第一遍这样写道:进门来了一个男孩子,中等个头,瘦瘦的,上身穿了件T恤,下身穿了条牛仔裤。写完后面修改的时候总觉得这段写得很干瘪,感觉这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一幅画中的人。正好当时在翻读《包法利夫人》,记得男主人公第一次去陆奥老先生家为他治病时有一段人物描写:
《包法利夫人》片段看到这里的描写脑海中自然展现一个五十多岁白胖的矮个子老头。这段描写除了一眼看过去的年龄、个子、肤色,还增加了更细处的眼睛、光秃的额头以及戴着的耳环。所以参照此修改了自己的文章,就有了后来的那段:“进门来了一个男孩子,中等个头,瘦瘦的,皮肤略白,带了副绿色框眼镜,额头一侧的头发正好和眼镜框连着,上身穿了件蝙蝠图案的黄色T恤,衬得皮肤更白了。”这个时候有了额头一侧的头发和蝙蝠图案,人物就减少了那种冬天树枝的干瘪感觉。
作家刘庆邦曾在一次讲座中说到描写中的细节之美。他说情节就像一棵树的树干,而细节描写就像枝叶与花朵,写的好就能让整棵树看起来更有生命力。再比如将小说比喻成一个人,情节是脑袋四肢,那么细节就是血肉和细胞,细节描写的好这个人就长的比较匀称,要不然就不是瘦了就是胖了,可见细节之重要。
2、细节描写——暗传深情
就像我开头所说,“i love you”可以翻译成“我爱你”,但更高明的是那句“今晚的月色真美”。同样在细节描写的时候也有这种高明之处。
在读文字的时候,我们会跟随者作者的安排,顺着故事情节走下去。有时候不去读下面的文字,我们也能在字里行间嗅到一点接下来故事的发展,比如下面这段:
《包法利夫人》片段这是夏尔在治疗陆奥先生的腿时看到艾玛小姐缝制小垫子的一段描写。在这段之前还有一个出现的人物,陆奥先生家的女佣。但是在写帮忙治疗的过程中,作者对女佣只写了一句:“女佣撕开一块布作为绷带”。而艾玛小姐这部分的大量细节描写不是因为她在家里的身份地位,而是在这篇小说的地位,至少也是也主要人物。同时,这些通过夏尔的观察所表现的细节也会让我们不禁猜测:他们俩之间肯定会发生一些故事。作者没有直接的讲明,但是字里行间已经暗暗包含了人物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后面还有大量这种细致的描写,比如:四面的风吹乱了她后颈窝新生的碎发,吹动了她臀部围裙的带子,那带子好像飘来飘去的小旗。要有怎样的感情才能观察的这般细致?大概就是喜欢了吧。
所以有了我写的喜欢那个男生的那段:“他每次讲题时习惯性地身子斜侧,右手绕过来,拿着笔开始在我的试卷上写画。他的指甲修剪地很整齐,指节瘦得有些露骨,手虽没有多漂亮,仅仅是白了些,但偶尔扶眼镜的动作也别有一番感觉。”因为心生好感,才会忍不住地仔细瞧着,才会一眼都不想落下。
3、细节描写——高级的借景抒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经历:发生了一件特别好的事,心里那种愉悦的感觉会让我们不自觉地想要笑,看什么都觉得好看,尤其这个时候照镜子,会觉得自己好像更美了、更帅了。
但是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大概就写自己很高兴、很开心,想跟人分享之类。而福楼拜却这样写到:
《包法利夫人》片段这种才是最真实、最纯粹的开心,跟我们上学的时候学的借景抒情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这里更高级,借助镜子看到自己,然后觉得镜子中的自己这一“事物”更美好。
以后我们写到自己或者一个人开心的时候不妨借鉴一二,相信也能给文章增色不少。
《包法利夫人》这部世界名著,它对整个时代的描述、对文学的影响、对所有读者的警示教育意义都非一句能描述得完,单单就这一点细节描写就够所有志在写作的人学习的了,它像一座深藏地下的宝藏正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