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等待

作者: 咖啡遇茶 | 来源:发表于2018-12-03 03:43 被阅读7次
    独自等待

    一杯咖啡、一本小说、一束灯光、一把清瘦的身影。

    深夜,清冷寂静的街头,在书店的一角、温暖宁静的小茶吧、装修简约的星巴克,抑或是任何一片清净之地,她总是不经意地出现在那样的一个角落,点一杯拿铁,或者是绿茶,慢慢地喝着。

    有时她带着一台笔记本,或者是一本不薄不厚的小说,坐在厅里的一个角落,安静从容、无声无息。店里人来人往,谈笑风生,从冷清到热闹,再重归寂静,光阴似无痕的从她的每一根发丝滑过。

    文章写完了,书本翻完了,她似乎还不打算离去,独自坐在椅子上,把玩着手里的物品,沉吟着,追思着。保持同一种姿态,带着一幅冥想的神情,悠远、宁静。

    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久久的。

    她在等待一个人,独自等待。

    独自等待

    她等待的,是她的朋友。

    那一次,她因为一场培训,她来到一座小桥流水的城市,而意外的听到了他的讲座。那样平常简陋的会场,那样层层叠叠的身影,她昏昏沉沉地听过无数场讲座,却在那样一个场合,被一把声音一击即中。他说:“文字需要给人一击即中的感觉。”他不过是如常的讲课,她却茅塞顿开,如得佛语,老僧入定般落座。

    他正站在会场的讲台前,微微的往前欠着身体,一只手妥帖地按着西服的下襟,他在讲写作。

    那个画面,是多么的熟悉,千百次的出现在她建构的文学梦里。那把嗓音,磁性、迂回,抑扬顿挫,遣词造句透着浓浓的书生腔调;那个儒雅的身影,清瘦、穿着篮色的衫子,只有他诠释得这么好,让她瞬间如坠入云端;更让她惊讶的是,他偶尔的咳嗽几声,喝一口绿茶,润几把嗓子的动作,将她拉回现实,让她知道,他正生动的存在于现实中的,就在她的身边,在眼前。

    她顿时想到沈从文的一句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抑或是更多古朴、哀伤的句子,带着寂寞与哀愁,在这个慵懒的、情思纷纷的上午,突然让她回首、留恋,有了流泪的冲动。

    她已经很多年,不再随心所欲的写字了。没有那份心境,亦没有可以激发灵感的意象。

    但他出现了,仿佛是一道光束,重新开启了她的心房,照亮了她的荒凉的心空。她突然如惊醒了一般,重新追忆起那些早年的,关于文学的,苦寒却自得的时光。

    遇见是多么美好!她想,一定要和他交流,于是,她源源不断地写,用尽心思地写,竭尽全力地写。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他一定是感应到了,他把她的文章抽出来,一字一句地读着:“当年,青梗峰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所剩之石,因欠着一段与绛珠仙子之间的恩情,便央一僧一道带他至凡间,化作美玉,投身于贾府,遭逢世间的贪、嗔、痴,历经一世的繁华与落寞、爱恨与痴缠。最终,仍由一僧一道带走,世间的一切重新归于虚无,只留大地一片白茫茫,真干净。”那是一篇高考同题作文,他却读到了一份深情与痴愚。而他的朗诵是那么的动人,精准的把握了她想要表达的,和来不及表达的。

    他一定是熟悉,并且偏爱这种文风的。蓝色忧郁的底色,清新、干净的文字,不含一丝的杂质。

    那是她感应的,他的气息,他仿佛就是一个从特定时期、从她的字里行间走出来的人。缓缓而行、款步而行、踏歌而行。

    原来,他在这里。

    独自等待

    她录下了他每一次讲课的声音,充满了金属质感的声音,他的措辞,透着一股浓浓的文学味,温柔的撞击出她灵感的火花。有些表述,她从未在别处听过,他不加保留,娓娓道来。有些表述,她已经猜到答案,他的回应,再一次的佐证了她的想象。

    种种机缘、种种巧合,都令她欣喜,于是,在她高考结束经年之后,重新愉快的坠入了苦寒的读书生涯。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她又一次感受到了拿铁般的迷醉气息、和蜜橘一般甜蜜的蛊惑。一种难以描摹的,却是她所熟悉的味道,恰到好处的抚摸着她的味蕾。

    后来,他真的成了她的朋友。

    和她期待的一样,他对她,倾心交谈。凡是她所好奇的,关于学习的、教书的、写作的,方方面面,他比她想象的,还要仗义、设身处地、毫无保留,以一种恰到好处的体恤和幽默。

    他的出现,对她而言,可以算得上是精神领域的重新构建。她觉得,这应该算得上是这一阶段,这种心态和年龄最大的收获。她慎重其事,唯恐怠慢,却怎么也嫌不够、不足、不好。

    他是个无私慷慨的人,而她也实在不愿意做个过于烟火气的人。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独自等待

    等待,情思纷纷。

    他的到来,总是排在某个周末。

    总是在周五的下班之后,他从单位出发,一人、一包、一U盘,一罐茶叶。一身的奔波与期待,辗转于两座城市之间,于深夜抵达。

    一杯咖啡,一本小说、一束灯光、一缕清瘦的背影,一份深夜的遐想,她总是一幅等待的姿态。

    她从来没有想到,看似临近的城市这么远。

    在认识他以前,她对那座城市的想象均来自于书本。14岁那年的春节,女孩子们在外面玩,放烟花、走亲访友,忙的热火朝天花枝招展,她独自躲在房间里,看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世均的家就在南京,曼桢被关进黑屋子的日子,只有这两个字给予她坚定的信念,支撑她走过此后每一个黑暗的日夜。那是她此后余生中唯一的牵挂吧?那个生无可恋的苍凉的故事,勾起了她对南京赤诚的向往与惆怅。

    红楼梦中,贾母就是南京人。那个雍容华贵的、喜爱和孙子孙女呆在一起的老太太,那个睿智、洞察一切,对家族的处境了如指掌,却依然无法挽回宿命轮回的老人。她终于明白,她生来喜欢看悲凉的文字。

    大学毕业,她从故乡到杭州,每次回家,中途都要经过一个南京站。列车缓缓进站,要下车的乘客并不多,都拎着自己的背包,在门口排队。车门开启的一瞬间,有一股凛冽的寒风涌进来,让人不由得心头一紧。寒风中裹着一股炸鸡腿和臭豆腐的气味,热腾腾的扑来,伴随着浓郁的、过气的年味。她对车外的一幕,充满了潮湿、温情的幻想,人群中可有曼桢那样的人?单纯、善良、坚韧的身影,也许有很多,但也许并没有。

    南京,从来没有想起,永远不会忘记。

    她一直以为,南京应该是个离杭州很近的点。不就是2小时的车程吗?但是落回事实,她才知道,他们隔着那么远的距离。列车缓缓的前行,在登车之际,一个人用双脚一步步的丈量他们之间的距离,丈量的不仅是距离、时空,还有她的牵挂与猜测。他是穿皮鞋还是休闲鞋?可有寒风吹彻?可有瑟瑟发抖?是大步快速的疾走,还是一步三回头的留恋?她无从得知。

    等待漫长,时间一分一秒的流淌,发出汩汩的声音。因为这份漫长与难得的相聚,她几乎完全的、切肤的体会到了白居易那首《问刘十九》:绿醴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新酿的酒,色绿香浓;小小的红泥炉,烧的殷红。一切都是新鲜的、虔诚的,带着新酒特有的清香的涩味,却是充满了想象与期待的。她在痴痴的等待她的朋友。

    她甚至开始抱怨,汉字这么少,无论怎么摆弄、描摹,都不足以表达她的情思。以前她喜欢看民国时期的作品,看近代文学作品,那个时期的文化多元、思想厚重,文字凝练,可以解读的东西多。可是现在她总觉得不够,她开始翻看唐诗、诗经。那么少的字,却如咏叹调般,一吟三叹,道尽了她的满腔的心事与委屈。

    每次见面,他总是咳珠吐玉,以孩子般的好奇心和骈文般的语言解读一切,间或冒出几个饱含深意的句子。连她那么木讷的人,在他的激发之下,也开始谈笑自如,试图精准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偶尔还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而相聚是那么的短暂,抑或是说,无论聊了什么,聊了多少分钟,她都嫌不够,总是缠着他,巴不得他多讲讲,时间延长再延长,他于是发挥再发挥,咳嗽再咳嗽,清瘦愈发清瘦。情知晚得不能再晚了,情知他次日还要上课,她才恋恋不舍,含恨离去。未了,总是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模仿他的语气,借用他说话的思路和腔调。也总是在一段时间之后,独自去缅怀一下他们曾走经过的那一小段路。

    一切都是那么的意犹未尽!

    独自等待

    他离去,总是在礼拜天的下午,他一定是放弃了午睡,提早开始了下午的讲课,像独行侠一样,风一样的离去。带着来时的一包、一U盘、一罐茶叶,裹着满身的疲倦与萧索,打车去往杭州站,站在济济的、空荡荡的大厅,有千百次的犹豫与疑问,不知道下一秒面对的是什么。机会,抑或其它,不知何去何从。

    她一定在自己的意念中,千百次的挽留过他,也千百次的目送过他。

    开车去他上课的地方,送他去车站,以最慢的速度,蜗牛一样的爬行。一路上,还可以聊一席话,喝上一杯茶。或者让他短暂的闭眼休息一下,无论怎样都好。但她没有足够的勇气,无法镇定自如,亦无法从容不迫。她不能独自面对他离去的背影,该怎样表达呢?无论是依依不舍还是强颜欢笑,都让她如此的尴尬。她不能去面对,更害怕进一步的剖析自己。

    还是穿一袭篮衫,在阵阵汽笛声中,他缓缓穿过月台,不用回头的,登上列车。

    她又将陷入新一轮的等待。

    独自等待。

    独自等待

    咖啡遇茶 2018.12.03 於西子湖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葡萄园的夜莺:很棒!

        或许所有言情小说的主人公都渴望“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正好赶上”……

      本文标题:独自等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oh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