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中国人的至圣先师,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5000年的文化,他把前2500年的文化都收集到他手里,编《诗》《书》,定《礼》《乐》,序《周易》,著《春秋》,后世的人们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干,伟大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呢?
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义堂在深入研究《春秋》《左传》《史记》等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将孔子所写的12代鲁公、242年的春秋断代史扩展到36代鲁公、790多年的整个鲁国历史,描写了从周族兴起、伯禽封鲁到战国末期鲁顷公被楚国灭亡的历史风云,是一部真实、生动、全景式的鲁国史诗。
这部书揭示了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周礼是怎样在鲁国传承的,二是孔子和儒学是怎样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作者来到《百姓讲坛》,和大家分享。
一、孔子成功的地利因素:有着礼乐诗书传统的鲁国
鲁国是周公和其长子伯禽的封国。说鲁国,首先要说周公,周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其貌不扬,个子很矮,肤色像老树皮,有“文王长,周公短”的说法。周公在辅佐文王、武王讨伐殷纣王、建立周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功劳,特别是周武王去世之后,他又要留在镐京辅佐年幼的成王,不能到自己的封国,就让长子伯禽代替他担任鲁国国君。最初分封的鲁国在西鲁,即河南鲁山一带,等到周公东征,占领了东部的商奄故之后,才重新分封到东鲁的泰山之阳的曲阜一带。
周公通过对“小邑周”能够打败“大邦商”的苦苦思考,认为,“天命靡常”,光靠想殷商时期那样祭祀天地和鬼神,是不能守住国家的,天命在人民这里,必须对人民实行“德治”,“敬天保民”,同时,必须建立一套礼乐制度,让从天子到庶民都能够各安其位,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周公建立了一套《周官》的官吏制度,在整理上古乐舞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宫廷雅乐的“六代舞”,让人们心情愉悦和谐,其中的《箫韶乐舞》,被称为“尽善尽美”,这种大型的交响乐队,比西方的古典交响乐早了2800多年。
伯禽在到鲁国来的时候,成王赐给他大车、龙凤的旌旗、夏后氏的璜玉、封父的良弓,还有殷朝留下来的六个大家族,宫廷里的太祝、宗人、太卜、太史等百官,以及服用、器物、典籍、简册和祭祀用的彝器。
在周公去世之后,成王感念周公之恩,又专门赐给鲁国可以用天子之礼来祭祀周公。
周公的长子、第一代鲁公伯禽原来是周国的大祝,主管祭祀,对周公的礼乐制度十分熟悉。他来到鲁国之后,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八佾舞乐队,还学习各国的乐舞诗歌,在各国诸侯大夫到鲁国来访问的时候,就演奏各国的音乐舞蹈,十分受欢迎。
鲁国国君一共传了36代,793年,到公元前249年鲁顷公时期才被楚国灭亡。这期间,共分为三个时期,西周时期有13位国君,从伯禽到鲁惠公,资料不是很多,东周前期的春秋时期,有14代国君,去掉两位少年被杀的之外,还有12位国君,号称“春秋十二君”,由于有《春秋》《左传》等历史文献,记载比较详细,而到后来的9位国君,资料又很少了。其中孔子生活的时候,是鲁襄公、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四位国君在世,由于受孔子的影响,人们对他们的故事比较熟悉。
鲁国一直保持着浓厚的诗书礼乐的传统,是一方礼乐的沃土。
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国的公子季札来鲁国访问。季札是南方吴国人,因受封于吴国延陵,又称延陵季子。他三次推辞了对王位继承,退隐于山水之间,到各国出访。
季札来到鲁国,提出要观乐,他对鲁国君臣说:“自从镐京被犬戎灭亡之后,朝廷的乐器也被毁掉了,根本就没有能转移到成周来,朝廷里已经没有能演奏的乐器和乐师了!”
宾主一起来到鲁国太庙——周公庙,这里钟磬齐备,弦乐声声。乐工和歌工先一起演唱那首经典的《诗经·周南·关雎》,季札听后,点点头说:“美啊,从音乐中听出周朝王业基础已打好,但还未获得最后成功。曲中洋溢着一种虽辛劳但无怨言的情绪。”乐工又演奏各国的音乐,季札评价得都很到位。
最后,他看到《箫韶乐舞》,高兴地说:“这是到了美德的巅峰啊,太伟大了,如上天覆盖万物,如大地无不承载,可以说是尽善矣,又尽美矣!观乐可以停止了,如还有别的音乐,我不敢再欣赏了!”留下了“叹为观止”、“尽善尽美”两个成语。
吴公子季札来鲁国的四年之后,鲁国已经是昭公继位的第二年,这年春天,晋平公派遣韩宣子到鲁国去聘问。
韩宣子提出要观看鲁国的藏书,鲁昭公和正卿季武子就陪着他来到鲁国太史的藏书室,观看册书。他们一起翻看了鲁国太史按照编年体记录的《鲁春秋》,又看了周公留给鲁国的《易象》一书,赞叹道:“啊,原来《易象》是这样的啊,所有的乾坤阴阳变化,都是德和礼啊!真是周礼尽在鲁矣!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德行和周朝所以能够成就王业的缘故了。敬佩啊,敬佩啊!”
鲁国的大夫们十分擅长周礼和《诗》。公元前554年,齐、晋两个多年的敌国讲和了,但是,机敏的叔孙豹发现,齐国争霸野心未死,将来还会继续侵略鲁国,鲁国仍需要晋国的援救。他连忙去拜会晋军的大将叔向。不巧的是,会见的时候,正好有齐国人在场,叔孙豹不便把将会出现的冲突挑明来说。可是,不说吧,就无法完成出使的任务。
叔孙豹想到叔向不仅是个将军,还是著名的学者,他就来了个“以诗会友”,向叔向表示要吟诵诗歌。
叔向答应了,叔孙豹吟诵起《诗经·国风·鄘风》里的《载驰》第四章:
“我在田野缓缓行,垄上麦子密密生。
欲赴大国去陈诉,谁能依靠谁来援?”
这首这是一首因呼吁大国来援救其祖国卫国而作的救亡诗,诗的作者是著名的女诗人许穆夫人,齐国来的客人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博学多智的叔向一下子就明白了鲁国的担忧,他动情地答道:“叔孙大夫,我明白了,怎敢不答应您的要求!”
二、孔子成功的天时: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
在西周初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诸侯各国跟着周天子去打仗,在春秋前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尊王攘夷”,互相征伐,到了春秋后期,各国的大夫们开始掌握国家大权,而大夫家的家宰又掌握了大夫家的命运,形成了“陪衬执国命”的状况。
鲁国季孙氏家的家宰阳虎,就是“陪衬执国命”的典型。
自从鲁国“四分公室”后,国君没有一兵一卒,季孙氏家族掌握了鲁国一半的军队,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半掌握在叔孙氏、孟孙氏两家手中。在三桓的军队赶走鲁昭公的斗争中,季孙氏家的家宰阳虎出了大力,获得了季平子的信任。
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执政数十年之久的季平子暴病身亡,他的儿子季桓子。季桓子年幼,根本没有执政能力。
这一年,叔孙氏家的掌门人叔孙成子也去世了,继任的叔孙州仇还是个娃娃,而孟孙氏家的掌门人孟懿子即仲孙何父也很年轻,阳虎就带着一帮三桓的娃娃和手中无权的鲁定公,他竟然成了鲁国说一不二的老大!
阳虎让拉着季桓子来到鲁国城墙的正南门即稷门外,二人对着苍天结盟发誓:阳虎承认季孙斯的主人地位,季孙斯认可阳夫的家宰地位。
阳虎让士兵押着季孙氏家族的全体成员,也一起来到鲁国城墙的稷门下,举行大规模的诅咒仪式,大家一起发誓,不能违背阳虎和季孙斯作的稷门之盟。
最后,阳虎让士兵驱赶全城的人一起来到城南门外,在东南方向的乱葬岗——五父之衢,一起发誓诅咒。
从此,阳虎不仅全部掌握了季孙氏家族的事务,还在鲁国公室内部设立了办公场所,鲁国已经完全由阳虎来统治了。
阳虎、公山不纽结党后,的确有威力,两人相互配合,带领鲁国士兵东征西伐,打卫国,侵郑国,大败齐军,鲁国一时间竟然成了周围诸侯国谈虎色变的强国。
这时候,不仅有许多大夫来归附阳虎,就连三桓家族一些不得势的成员也想投靠他。季孙氏的族人季寐、公鉏极,叔孙氏族人叔孙辄、叔仲志等人,都争先恐后地巴结阳虎。
原来,在鲁国当官的,都是伯禽之后,阳虎地出现,让人们看到了平民的力量。
阳虎也想找帮手,请孔子出山,“阳货(虎)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阳虎给孔子家送了一只蒸乳猪,然后回家静待孔子上门。孔子也玩起了计谋。他专门趁阳虎不在家,掂着乳猪,前往阳虎府邸答谢。
真的很巧合。孔子在归来的路上却和阳虎不期而遇。阳虎对孔子说:“自己有一身本领,却听任国家糊里糊涂,这是仁爱吗?喜欢做官,却屡屡错过机会,这叫聪明吗?悠悠地说,青葱岁月,马上就会成为过去,时间不等人啊。”
孔子没有办法,答应阳虎出仕。可是,还没等孔子去找阳虎,阳虎由于谋害季桓子,被孟孙氏家打败了。
鲁定公看到孔子的威望和为人,决定启用孔子。让他出来做官,担任中都宰,可以说,阳虎是孔子的敌人,也给了孔子机遇。
孔子的成功,除了地利和天时之外,更多的是人和的因素。
三、孔子成功的人和因素:个人的努力、弟子们的传承。
一是孔子的个人努力。
孔子出生在鲁国都城曲阜东南一个叫陬邑的乡下大夫家里,他的父亲叔梁纥是个武士,第一个妻子生了9个女儿,第二个小妾生了一个跛脚的儿子,叫孟皮,没法祭祀祖先,就又娶了年轻的颜征在,生下了孔子。
可是,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孔子母亲在家里受虐待,就带着孔子和孟皮来到曲阜城里的阙里,在那里过着贫苦的生活。
孔子十七岁的时候,孔子母亲去世了,他找到了父亲叔梁纥埋葬的地方,将父母合葬,收到了人们的称赞。
季孙氏家里要宴请士人,要为了选拔人才,孔子要去参加宴会,但是被阳虎拦住了,说:“季氏飨士,但非敢飨你。”孔子只得回家。
后来,孔子到季孙氏家里担任了管理牛羊和会计的小吏,所以孔子说自己是“我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不能到贵族的学宫里去读书,他就向一切有学问的人去学习,他说自己是“学无常师”。他曾经学琴于师襄,学乐于苌弘,学问长进很快,特别是到洛邑去问礼于老聃,回来之后很受人尊敬,塔城为那个时代最有学问的人。因为不是周公和伯禽之后,不能出来做官,孔子只好创办私学,维持生计。
孔子51
岁那年,孔子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终于走上了仕途。他和弟子们制定养生送死之节,推行礼乐教化,成效十分明显。一年之后,四方的诸侯都来取经。
鲁定公提拔他为小司空,很快又提拔他为大司寇。
这时候,齐国要当诸侯霸主,让鲁国跟随他们打仗,就想和鲁国结盟,鲁定公已经答应了齐国的使者,就请孔子担任司仪,代摄相事。
孔子说:“文事必有武备,武事必有文备。一定要做好准备才行。”孔子让右司马和左司马各率五百名士兵,远远地跟随在国君的队伍后面。一旦国君有危险,可以立刻救援。
在会盟时,齐国的国相让莱地的俘虏带着武器表演乐舞,后来,齐国又的小矮人儿又跑到高台前开始逗乐,戏耍鲁国国君。孔子让左右司马保护了鲁定公,杀掉了小矮人。
两国国君开始盟誓。齐国国君说:“只要齐国军队出国打仗,鲁国就要派出三百辆战车跟随,不然还谈什么结盟呢?”
孔子说:“如果齐国不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还要让鲁国派出战车帮助齐国打仗,我们之间还算什么结盟呢?”
夹谷会盟后,齐国归还了之前侵占鲁国的土地,以表达对鲁国的歉意。
夹谷会盟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孔子在鲁国的威望,也鼓起了他要为鲁国做事的自信和勇气。孔子要实行“堕三都”,就是要拆毁鲁国三大家族领地里的三座城墙。
当时,三家执政的大夫季氏、孟氏、叔氏都分别在自己的领地里建了都城,那三座城的城墙既高大又坚固,比鲁国国君的都城还要高出许多,这在当时是违反礼制的。
在孔子的巧妙劝说下,三家大夫都答应要拆毁自家领地的城堡。在孔子的周密安排下,子路带着士兵首先拆除了叔氏领地郈邑的城墙,接着就去拆除季氏家的领地费邑的城墙。结果,占据费邑家臣公山不狃不干了,他指挥费邑的士兵打败了子路,并且攻入了鲁国的都城曲阜。孔子带领着军队冲进季氏家里,给国君解了围,曲阜的百姓也纷纷拿起武器,赶来支援,叛军被彻底打垮了,最后费邑的城墙也被拆毁了。
最后只剩下孟氏的领地成邑的城墙了。孟氏的家臣公敛处父守卫着成邑,他反对拆毁城墙,国君和孔子一起亲自率领士兵包围了成邑,攻打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攻下。
看到孟氏反对拆毁成邑,季氏和叔氏两家大夫这时想明白了,孔子是国君的忠臣,却是三家大夫的敌人!于是三家串通起来,一起反对孔子,“堕三都”就这样失败了。
齐国看到孔子很有才能,害怕鲁国因此而强大起来,齐国的君臣就想出了一个“美人计”,来挑拨鲁国国君、执政大夫和孔子的关系。他们从齐国挑选了女乐和文马,送给鲁国君臣。执政的季氏和鲁国国君疏远了孔子。
从此,孔子和弟子们开始周游列国,他们在各个国家奔走,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孔子来到卫国的国都,见到了卫国国君。卫君给了他和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时一样的薪水,能够衣食无忧。但是,卫君对孔子真正的来意不了解,并不给他官职。不久,卫国发生了一场宫廷事变,一个贵族想反叛,国君派人到孔子的住处,察看他们是否有勾结。这种情况下,孔子觉得国君误会自己了,就决定离开卫国。
他们一行人路过匡城时,匡城百姓看见孔子的身材容貌很像阳虎,就把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围困起来。因为阳虎曾经杀害过匡城的人,匡城的人因此对阳虎非常痛恨,他们把孔子误认为是阳虎了。
匡城的人把孔子围了五天,越看越不像阳虎,就把孔子一行给放了。
孔子带领学生离开卫国,来到了宋国。宋国大司马桓魋看到国君想重用孔子,十分气愤,就暗暗想法把孔子赶走。
夏天,孔子与学生们正在一棵大树下演习古代的礼仪。桓魋带着士兵赶来,大声叫嚷着,把那棵遮挡阴凉的大树给砍了。
弟子们害怕了,催促孔子说:“老师啊,不好了,桓魋将要做对我们不利的事情,咱们快点走吧。”
孔子看着这一幕,不慌不忙地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了圣人的德行,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
孔子带着弟子们来到了两个很小的国家——陈国和蔡国,在这两个小国中间来回奔波了两年多,依然是一事无成,不想,两个国家共同派兵,将孔子围困在了两国中间的一片野地里,不允许他们走出去。孔子和弟子们被围困着,带的粮食很快就吃完了,弟子们大都饿得站不起来。
子贡想法冲出了重围,来到楚国,搬来了救兵,把围困孔子的陈国和蔡国的士兵赶跑了。
孔子14年周游列国,在他68岁那年,带着弟子们回到了故乡鲁国。
孔子被尊称为“国老”,但是,国君仍然不重用他。孔子就带着弟子们一起搜集整理中国古代传下来的文献书籍,他们编《诗》《书》,定《礼》《乐》,赞《周易》,著《春秋》,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是孔子弟子和后世的传承与推崇。
曾子。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推崇孔子的孝恕忠信思想和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
子贡。子贡口才很好,在鲁国遭受齐国攻击的时候,出使各国,“存鲁、乱齐、破吴、彊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子贡十分尊崇孔子,说孔子的思想高万仞,曲阜城墙南门的“万仞宫墙”,就来源于子贡的话。
言偃,字子游,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是南方之孔子学说的传播者。子游的儒学思想曾为历代人们所推崇,以吴人乃能独悦周公之道。
卜商。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讲学。授徒三百,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这就是有名的“西河设教”。他传承的是孔子的《春秋》学,发挥《春秋》微言大义的《公》《谷》二传都出于子夏的传授。
澹台灭明。长相很丑,孔子曾经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他在江西南昌传播孔子学说,弟子300多人。
后世的孟子、董仲舒、朱熹等也都提倡孔子的思想,历代的帝王也都尊崇孔子,为孔子建造孔庙进行祭祀,并将孔子和他弟子的《四书》作为科举考试的教材,孔子的思想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
作者简介:
杨义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出版长篇小说《大孔府》《大运河》《北游记:苏禄王传》,长篇报告文学《抗战救护队》《鲁国春秋》,儒学专著《祭孔大典》《新乡贤归来》,央视纪录片《孔府档案》撰稿,歌曲《再出发》《孟子》《九龙山》《运河长》作词,获得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乔羽文艺奖、日本孔子文学奖等奖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