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128229/bf2a13865a6ded78.jpg)
第13章 从符号学到符号伦理学:符号作用纵览
最后一章 Day 1
1
约翰·迪利打算以三个方面结束全书。这是他的演讲稿辑录。演讲是相对逻辑完善的语言运用,不免还要复述部分之前的内容。
作为符号作用的学生,我们怎样从符号论到符号学的20世纪的转型过程中来到了今天所在的位置?
考察一下独立于人类的研究或意识,却必然从人类指号过程出发,尤其是借助语言沟通活动达到的符号作用的延伸幅度。
从符号作用的意识当中产生的人类行为有哪些道德蕴涵?
约翰·迪利说这个宇宙遍布符号,虽然构成它的不仅仅是符号。
但是认识到这一点用了很长的时间,它离我们太近了。这一点与媒介环境学的境遇非常类似。我们读书写字,只知道内容对我们的影响,很难意识到载体对我们的影响——同一篇文章发布在微博上或出版成书,在内容上是一致的,但是效果很不一样。
我思故我在,或者唯物主义,都是符号,但我们往往只关注它的意思是什么。
皮尔斯很好地论述这种现象:
经验当中的那些始终存在的要素是很难注意到的。因为经验当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比照;可是没有比照,又很难引起我们的注意……要察觉到面前的一道亮光,非得用迂回的办法不可。
符号的存在是用关系构成的,感官看不见。
用“关系”来理解,可以说是符号学的核心,
关系一定是至少连着两点,是主体之间的关系。约翰·迪利的说法:关系本身超主体的现实性造成了一个基点或一个终点。心理主体性的关系也必然有一个客观的终点,只是终点的主体未必存在。
之前举过的例子是父子关系。无论是父亲不在了,还是孩子不在了,父子关系还会在,只是关系一端的主体不存在了。那么关系的本质存在就不一定必须是主体间性,即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而其实是超主体性的,也就是关系的一端的主体未必还存在。
2
因果性的二价物理关系可以被客观的关系所吸收,从而按照其所是被认知;可是,符号关系永远无法省约为因果关系,即使当一个因果性的二价体被纳入三价的指号过程时也是如此。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就是三价的关系。朝霞→下雨→不出门。
因为有了下雨天淋雨的经验,朝霞与下雨的因果关系,变成了朝霞(符号载体)-下雨(对象)-不出门(诠释项),三价关系。
周围世界所特有的关系永远是三价的——永远是符号关系,虽然也会有因果性互动的二价关系。
打完,收工。
网友评论